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今年暑假期间,位于旅游大省云南的大理大学将向社会开放学生公寓做“青年旅舍”。作为首次尝试,他们将拿出两栋学生公寓的近600个房间、3000余床位对游客开放。据悉,大理大学学生工作处现已联系了国内知名的旅行网站,未来将实现网络预订模式。学校根据可能产生的管理、服务成本,每间宿舍收取60—100元不等费用,平均每人每晚只需15—25元。(7月5日人民网)
摇身变成“青年旅舍”,大理大学首次将神秘的大门向公众敞开,将学生公寓向社会开放,这在国内尚属首例。相信在大理大学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不管是对大学自身发展,还是对地方经济增长,“大学旅舍”应该说都是一种互利共赢的有益尝试,值得肯定与推崇,值得他地学习与借鉴。
对于“大学旅舍”,可能相当一部分人都会觉得难以理解,甚至充满怀疑。因为在这部分人看来,大理大学并不是将学生公寓免费向游客开放,而是收取了一定的费用,无疑唱起了生意歪经,表面上看,虽然平均到人,每人每晚只需15-25元的收费算不上高昂,但往深了看,仍然逃不开创收敛财的金钱魅影,这不仅与教育的公益属性相悖,更与高校的社会责任相左。再加上近段时间以来,捆绑式销售手机、捆绑式销售保险、捆绑式开通校园网等等校园捆绑经济的事例太多,也难怪部分公众对“大学旅舍”持反感与抵触情绪。
然而在笔者看来,学校收费不假,但却不能无视“大学旅舍”诞生的社会背景与现实前提,“大学旅舍”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要远远大于由此引发的质疑和争议。
作为国内旅游大省,云南旅游业异常发达,保守估计,云南全省一年下来的旅游经济收入就高达数千亿元。但新的问题和矛盾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地方旅游的接待能力与旅游发展的供需失衡问题,其中尤以大理、丽江等古城情况最甚。古城,顾名思义,以古建筑为主,不管是交通、住宿还是人口容纳量等方方面面,古城的承载力都十分有限,数十万游客的大量涌入,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接待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和考验。
而每年寒暑假恰逢旅游旺季,假期期间,学生公寓本就大量闲置,一边是地方政府的接待之困,一边是大量住宿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大理大学首开先河地推出“大学旅舍”,先撇开其经营性不说,单就从促进地方发展的角度来看,其价值与意义就不可小觑。高校与地方联手通力合作,不但一解有关部门的燃眉之急,也有效整合了资源,做到了资源利用的价值最大化,更在游客面前树立了良好的旅游品牌形象,增强了首次旅游,甚至“再度重游”的吸引力,如此,于校于地方于公众,无疑都是一大利好消息。如果将闲置的公寓床位束之高阁,放任不管旅游旺季的发展困境,无异于人为地设置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壁垒,难脱懒政惰政之嫌。
当然,“大学旅舍”的对外发展之路,要想走得长远稳健,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后续的管理与服务。至于部分学生所说,“大学旅舍”或多或少地亵渎和侵犯了学生权益,让私人物品没有安全感可言,在笔者看来,此番担忧话虽在理,但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一来,国人群体还是有着起码的道德与修养,顺手牵羊等苟且之事毕竟只是个别现象;二来当事校方不妨加强学生物品的统一管理与登记,从源头上保障学生的权益。
总之,对高校而言,教书育人是天职,服务地方发展也是己任。不管是对提供床位的学生还是广大游客,“大学旅舍”如何做到两面讨喜,都考验着当事校方的工作智慧。作为高校社会化开放性的一种尝试,“大学旅舍”的诞生终究还是值得肯定与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