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法制日报:打破惯例不断提升反腐震慑力

杜晓

2015年07月01日07:46  来源:法制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打破惯例不断提升反腐震慑力

点出人名,就意味着要将所有问题和盘托出,其间不会再有任何遮掩修饰、闪转腾挪的余地

近日,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点名”5位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审计报告中,公开点名到具体违法违纪人员的做法,尚属首次(6月29日《北京青年报》)。

在人们印象中,如同此次审计报告一般直接指名道姓将违法违纪人员公开曝光,对于所涉及的问题细节没有丝毫避讳,的确不多见。这一次的审计点名通报绝不是蜻蜓点水、点到即止,而是一针见血、直指要害。比如南方电网原副总经理肖鹏,作为一名级别不低的国企高管,其亲属利用多家电力供应商的内幕信息炒股,连续8年无一亏损、年均收益率近50%,问题十分严重且具有一定代表性,人们在惊叹于“股神”的神奇时,对于背后的腐败问题也颇有触目惊心之感。

点出人名,就意味着要将所有问题和盘托出,其间不会再有任何遮掩修饰、闪转腾挪的余地,与传统的某些官场和稀泥式思维逻辑,诸如得饶人处且饶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似乎格格不入。然而,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点名这一打破惯例的做法越来越成为常态,早在2013年年底,中纪委通报10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件,对违规违纪干部全部直接点名。点名不仅能让群众拍手称快,更有利于将问题一查到底,让违法乱纪者在众目睽睽之下无处遁形,只能老老实实接受惩戒。除了点名之外,能上不能下这一干部任用的惯例也正在成为过去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一些官员遭到“断崖式降级”。比如,江西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智勇从副省级连降七级到科级;云南省委原常委、昆明市委原书记张田欣连降四级,担任副处级非领导职务。

腐败现象的形成需要一定氛围,有学者曾将其命名为腐败亚文化或腐败社会关系网络。无论冠之以何种名目,当前种种腐败现象都与官场不良习气和潜规则密不可分。这样一种腐败亚文化一旦蔓延开来,就会在客观上对腐败现象起到纵容和包庇的负面作用,相辅相成、恶性循环。唯有打破惯例,出其不意地亮剑,才能真正震慑腐败分子,将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彻底铲除。有破还须有立,对于点名、能上能下等打破惯例又行之有效的良好做法,要进一步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近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对于完善干部能上能下制度通道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必将会让越来越多干部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力,自觉在内心构筑防腐拒变高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打破惯例的最终目的是用良好制度体系替代不正常的权力运作方式、异化的人际交往、追求享乐的氛围等一系列腐败成因。反腐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与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因此打破惯例推进反腐的力度还可以更大一些、步子还可以更猛一些,让约定俗成、心照不宣之类的事情失去意义,让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者随时随地都胆战心惊。当惯例不断被打破之后,制度反腐就能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发挥出更长久的作用。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