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长江日报:莫让“打拐乌龙”制造又一个“扶不扶”

木须虫

2015年06月29日10:03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莫让“打拐乌龙”制造又一个“扶不扶”

  27日中午,网上疯传郫县发生“偷娃娃事件”,小偷被出租车司机当场“识破”,随后遭到市民殴打。而被打市民陈清光称,他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路边哭泣,想搭出租车送他回家,却被当成了“人贩子”。而当场“识破”的出租车司机方面称,这么做“也是出于一片好心”。(6月28日《华西都市报》)

  “打拐乌龙”是前不久才热议过的话题,如今又一起类似事件再次曝光于媒介,令人反思。一方面,反映出社会对于拐卖孩子痛恨到草木皆兵的极端心态;另一方面,以打拐名义好心下的暴力,也在制造着伤害。人贩子的确是可恨的,但不是谁都会分辨人贩子。看到了可疑之处,应该习惯报警,但现实相反,国人没有报警的习惯,喜欢“路见不平一声吼”。

  这样的教训不是没有典型,如被视为道德颓废标志的“扶不扶”,便是对老人们集体的不信任,其结果是老人摔倒了盼助不能,而周边的每一个人都被诟病为冷漠。而频繁的打拐乌龙事件,无疑也会让这种心态向另一个领域蔓延。试想,如果好心抱着亲属、朋友的孩子出门,以及给予走失孩子以帮助,可能被揍的话,谁愿意去惹这个麻烦呢?

  莫让“度人以恶”制造又一个“扶不扶”。我们正在从过去熟人社会渐进成为陌生人社会,纯粹的道德秩序支撑人际信任的作用已经变得式微,“度人以恶”既展示出社会非理性的一面,更反映出规则体系配套滞后的一面。对于“打拐”,既需要公众保持足够的理性,怀疑而不越界,避免误伤;更关键的是,别让“打拐”沦为纯粹的群众运动。公众的参与应当是公共治理的补充与延伸,要强调公共管理机构介入的必须性与及时性。让种种爱心善意在规则的导引下,有序合理释放。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