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观点1+1

“南京宝马车肇事案”,群情为何激愤?

蒋萌

2015年06月23日16:38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南京宝马车肇事案”,群情为何激愤?

背景:6月20日下午,一起发生在南京秦淮区石杨路与友谊河路路口的车祸,引起广泛关注。根据当地媒体的描述:一辆宝马轿车以“闪电”般的速度闯红灯,在路口撞上了一辆正常左转弯的马自达轿车,导致后者后半车身粉碎,车上两名年轻人当场身亡。

京华时报发表王云帆的观点:作为侦查机关,警方只有权在不违背侦查秘密的原则下,披露相关案件信息以满足公众知情权需求。比如,“肇事时宝马车的车速需要进一步检测才能得出结论”,这就是一条警务信息,表明肇事时车速正在检测中。但“一路上,他的车速确实要比身边车辆快一些,但并没有出现狂奔的现象”这一说法,就不是警务信息,因为判断肇事车是否“狂奔”有较强的主观因素。警方从监控视频中去认定肇事车没有“狂奔”,不但不是在回应社会关切,反倒疑似在给肇事者辩护。杭州“70码事件”轰动一时,其争议焦点“70码”正是出自于当地警方的一次答记者问。殷鉴不远,南京警方不可不察。

华商报发表邓海建的观点:这起事件在警方澄清之后,诸多言论在舆论场迟迟不散场,恐怕并非是简单的情绪化使然。第一,它提请职能部门不仅要迅速回应舆情关切,还要注意回应的方式与力道。就像网友说的,“既然传言这么多,警方应第一时间公布相关监控视频,一目了然更能说明问题。”第二,从“自行车王国”到“汽车王国”,我们的步子迈得并不慢,而无论是驾驶人交通安全素养、抑或是交通安全法令制度的刚性威严,似乎还不太赶得上汽车拥有数量的变迁。于是有一种恐惧,在驾照生成环节反思过,在事故发生之后反省过。如果恐惧难以纾解,则必然演绎为要求重罚肇事司机的“群情激愤”。这就像前几日微信上清一色要求“人贩子死刑”的声音一样:不是民众忽然暴戾,而是弱势的司法与制度捍卫不了守法者的敬畏心而已。

小蒋随想:按照警方的说法,肇事者既非酒驾,又非毒驾,不是替人“顶包”,是否有精神问题正在查。至少在目前,宝马车驾驶员为何“脱缰”肇事仍无缘由解释。对警方而言,对案情实事求是,待查的不定论,可以理解。再看坊间的一些传闻,或有“谣言”的可能,但也反映出人们对惨烈事故的成因怀有诸多疑惑,对既往个别“特殊干预”深恶痛绝。因而,公众迫切希望了解事实真相、呼吁严惩肇事者的心情,有情可原。就此而言,警方在继续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仍需全面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给出禁得住推敲的调查结果。公众也要明白,真相的沉淀需要一定时间,案情调查中可能有暂不确定的线索。人们有理由对肇事者表达愤怒,但对调查还需保持理性。

“探亲假名存实亡”也是法治的尴尬

背景:对于父母在外地的职工,国务院曾出台《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假期最长可达45天。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个于1981年出台的规定名存实亡,很多人“听都没听过”。

北京晨报发表张友江的观点:目前“探亲假”所针对的主体是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很明显把民营企业的劳动者排除在外,要有效解决这一带着“计划”印记的产物,保障每个劳动者都能平等地享受“探亲假”。其次,对“假期福利”落实不力应追责。再好的休假制度,关键还是在落实,要以法律和制度来保障职工这一休假权利的落实执行,防止职工权利画饼充饥,尤其是恶意行为,对有条件而找借口故意不落实职工“假期福利”的,相关部门应有相关措施监督执行,情节严重的要追究责任。

法制日报发表张贵峰的观点:基于未成年人保护的需要,应考虑将当前大量存在的留守儿童即未成年子女,也纳入职工探亲的范围。鉴于2007年国务院已出台《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且该条例已覆盖所有职工,新的《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或许可以不必单独翻修,可以考虑与前者一起合并修订,如将上述针对探亲假的翻修内容,全部纳入到《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中来,或者说,将现行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进一步升格为一个包括职工探亲休假福利在内的更全面完整的带薪休假制度。

小蒋随想:依法治国,理当按法律法规办事。当下,各种法律法规不少,但不依法行事的例子也不鲜见。《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已出台数年,但一些社会单位并不“照此办理”,一些职工只能干瞪眼,劳动保障机关的相关维权也不给力。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一些企业嘴上不说心里却想“能按时发工资就不错”,一些管理部门也对此“睁一眼闭一眼”。正是在这种思维下,相关劳动权益法规似乎成了“橡皮筋”,这无疑是对法治本身的伤害。带薪休假尚且不能很好地执行,“历史悠久”的探亲假更名存实亡,有人将其翻出来,映衬出别样的尴尬。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