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观点1+1

“干尸男童”与家属担责85%,谁在脱责?

蒋萌

2015年06月10日16:0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干尸男童”与家属担责85%,谁在脱责?

背景:6月5日,信阳市政府处理“干尸男童”事件工作组向家属公布了本案的责任划分,死者自身患恶病质承担70%的责任,其父母监护不力承担15%的责任,救助站管理过失承担15%责任,并表示将向其父母赔偿精神抚慰金、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等共计13万余元。

新京报发表观点:从眼下的责任划分方案看,男童患病竟要成为其非正常死亡的主要责任,救助站责任极小,这未免混淆了不同层次原因间的逻辑关系,更与现行法律违背。也难怪有些网民讽刺:“莫非男童之死,要怪他自己挨了饿、受了伤?”事实上,从当地政府公布的调查追责情况来看,男童从生前90多斤变成“干尸”,当地多个相关部门非但“未尽到管理职责”,还存在严重失职。如当地公安部门“信息没有互通共享”,救助站“没有发布寻亲公告等”、“没有及时安排送医”,医院“没有进行必要的病因检查和有效治疗”等等,为此18名公职人员还被处分问责。按理说,每份失职就意味着一份责任,可当下的责任划分却明显与其调查结果矛盾:它既没当地公安机关与医院的身影,其过失权重跟调查结论也是倒挂的。认定“干尸男童”自担70%责任,体现的是当地政府部门的不负责任。

京华时报发表王云帆的观点:去世儿童的家属王新红已对媒体公开表示“不满目前的责任划分和赔偿金额”。从信阳市政府工作组传出的消息是,如家属不满赔偿可以采取法律途径。这暗示着在当地政府主动提出的赔偿方案上,第一次翻牌就已经是最后的底牌。家属选择司法救济,也将不得不再次面对拥有强大法律专业支持的对手,而如何达致公平也会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程序上的解决之道还在于社会法律扶助的跟进,以期在诉讼双方的对抗中能够相对公平。当然,司法救济启动之后,最大的考验还在于当地法院,在于主审法官能否排除干扰,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并给出一纸公正的判决。

小蒋随想:虽说多少赔偿都不能抚平丧子之痛,但有力的行政、司法、经济惩处能够体现对责任人的真打“板子”,合理的赔偿数额也能令家属感到公平公正。现在的情况却是,当地处罚了18名公职人员,却只让救助站一家承担15%的赔偿责任,这种赔偿比例是吊诡的,也是严重缺乏诚意的。这件事从头至尾,当地的表现都尽显消极应付,基本是社会逼一步、喷一通,地方管理者才像挤牙膏般吐露一点信息、“矜持”地进行一些处置、以至如今的“聊表寸心”性赔偿。这种敷衍态度不光令家属与社会不满,也很难说当地真正进行了“深刻检讨”。信阳市政府工作组宣称“如家属不满赔偿可以采取法律途径”,更流露出某种微妙的“底气”。在地方司法独立性存疑、“民告官”不易、行政者时常向执法者“打招呼”的背景下,即便家属上法院,能否获得公平公正的裁决?会不会陷入诉讼马拉松?拖与耗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管理者并未真心“吸取教训”,保不齐以后还会出别的岔子。

“黑大户”不停产拒罚款,谁心慈手软?

背景:因恶意排污、拒不整改等问题,陕西煤化能源有限公司被处以1580万元罚款并被责令停产整改。但据当地村民反映,该企业近期并没停产,媒体走访发现,企业烟囱仍向外排放浓烟,企业不仅依旧运作,而且拒缴罚款。

新京报发表朱恒顺的观点:面对执法部门的停产整治通知和处罚通知,违法企业能够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如果没有“外力”的支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开展环境类法律执法检查时发现,许多环境“老大难”问题产生的背后,都与执法部门不作为甚至地方政府的纵容有关。有的地方财政收入压力增大,有的领导脑子里想得更多的是税收和财政收入,对虽然有环境违法但能够带来较多税收的企业“关爱”和“保护”有加。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把解决地方政府纵容违法、干预执法和执法部门不作为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有关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也要严格落实刑法的规定,对触犯刑法的违法企业和人员以及环保失职渎职构成犯罪的,都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华商报发表杨让宁的观点:以前,大家都说,环保违法成本太低了,所以,新环保法就专门设计了“按日计罚”程序,以提高震慑力,就是要把那些环保违法企业罚到肉疼,罚到不敢再违法。一旦有人对于“按日计罚”不害怕,那么,“按日计罚”程序就失去了本身的威慑力。所以,陕西煤化能源有限公司带了个坏头,但某种程度上,这也在考验新环保法的执行力!从而成为新环保法的一堂公开普法课。环保部门没有退路。新环保法,作为这个国家的法律,在这片土地上需要得到不打折扣的执行和实施,这自然意味着必须要“摆平”陕西煤化能源有限公司,从而让天下所有人都见证环保执法不同以往,从而提振社会的环保信心。

小蒋随想:拒不缴纳环保罚款,可否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果法院查封其银行账户,并且强制扣款,污染企业还会“无所谓”吗?说白了,要想真治污染大户,不可能“没办法”。怕就怕,某些地方的管理者心慈手软,或者表面强硬,实际“好商量”。徒法不足以自行,再严格的法律法规,也必须由人来严格执行。而有效贯彻环保方针,必然要触及污染者的利益,地方财政也可能要面临“阵痛”。但从长远来看,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支撑。正因如此,唯GDP是举的政绩考核方式必须扭转。地方发生污染,地方领导必须承担连带责任。污染惩处还应实行追责制,打破“拍屁股走人就没事”的幻想。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