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新民晚报:从高考吐槽说开去

赵志疆

2015年06月10日15:19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随着全国各地高考作文试题的公开,不少人发现今年考题的一大特点:来源于现实。比如重庆卷的《等待》来自2年前的一条热门微博;而新课标全国一卷的“孩子举报老爸(材料作文)”也有新闻原型。近日,这个新闻原型被“人肉”出来,遭大批高三生恶语相向。

围观作文题似乎成了高考过后的保留节目,有人点评题目,有人寻找出处,亦不乏有人“老夫聊发少年狂”一试身手。舆论为何热衷于此?有网友给出答案:“因为,这是我们现在唯一还看得懂的东西……”这话充满了调侃味道。

高考作文题的“槽点”年年都有,但与往年四散各处的格局不同,今年的“槽点”似乎格外集中,特别是“孩子举报老爸”。高考刚刚结束,疑似新闻原型就被“人肉”了出来,其私人微博下的留言充斥着谴责乃至谩骂,更令人惊诧的是,不少人是以高考考生的语气留言的。“练了3年的议论文,就因为你举报你爸要写信”、“你这一个举报,可难为了奋斗了十来年的考生”、“快别发微博,帮你爸拆信去”……刚刚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寒窗苦读数年的莘莘学子,为何情绪会这么激烈?

显然,这个作文题未能考虑到个人隐私,导致新闻原型被人肉搜索,这是出题者欠妥之处。我们以往的作文题,因为出题者自说自话,学生没有真情实感的抒发空间,而遭到大家批评。可能正因为这样,出题者就选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其实,公众批评的虚假,是情感和逻辑的虚假,像这样不考虑他人个人隐私的出题方式,也是不可取的。而“人肉”新闻原型的做法,更不可取。

巧合的是,几乎就在网友吐槽高考作文题的同时,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网骂”现象再次引起舆论关注。疑似新闻原型微博里剪不断理还乱的留言,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触目惊心的视角。

一片吐槽声中亦不乏发人深省的内容——署名“我是阎良考生”的一封信正在朋友圈流传,其中写道,“材料里的这些事对我是陌生又陌生的,我甚至都难以想象这样的事情发生,如何写,我无法提笔”。无论这封信是否出自高考考生之手,其中内容都令人思考。时至今日,依然有相当多的高考考生来自农村,以考题的形式让他们去揣摩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既有失公允,也显得不太人道。出题者的初衷是好的,但唯独忽略了农村考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近年来,高考制度层面不断向农村考生倾斜,以这道引发农村考生无限感慨的作文题来看,制度倾斜还应体现在高考命题上。

高考的特殊意义使其注定会被长久围观,希望来年的围观能多一些诙谐幽默,少一分暴戾沉重。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