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个人能力精力的分配,还是人生命运的正态分布,兼而有之都是不合乎常理的,甚至可能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开始。
湖北近日宣布,将试点省属高校领导任期全职化,要求高校领导干部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从事管理工作,原则上做到任职期间不参加学校学术委员会、不申报教学科研项目、不参加教学科研评奖、不参与专业技术岗位竞聘、不申报各类人才工程项目。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湖北将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包括高校领导干部职业化考评体系和薪酬制度。
一直以来,利用高校的平台资源谋私利,搭车署名,甚至以自己的领导权势想方设法地剥夺竞争者参与研究的机会,这于现任高校领导者是易如反掌的事,这一试点规则的出台,不仅推进了管理干部的职业化进程,而且也能让有真才实学的研究者多了见天日的机会,让管理和科研都得以变得更纯正。
之前,我国无论是院士队伍还是科研带头人,官员扎堆是常事,原本的学术团体,几乎成了“高官俱乐部”,这一直是中国科学界一道刺眼而又习以为常的“风景”,前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运输局局长张曙光以2000余万贿款两度“冲刺”院士遴选并且几乎成功就是一例。
领导干部参与科研,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行政干预科研,势必直接影响科研的含金量,乃至整个国家的科研水平,因为领导干部既是制定者也是执行者,既是参与者也是评判者,甚至可以使科研变成堂而皇之的“利益转换器”,因为他们权力在握,在管理和学术上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当学科的设定和发展建设,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专业时,往小了说对个人,方便了以权谋私,往大了说对国家,则可能使整个科学乃至经济痛失良机。作为科研论文产量第二大国,科研队伍数量和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第一大国的我们,始终难以在国际上称得上科研强国,与长期以来学术的官化,科研的行政化,有很大关系。
湖北此次让高校干部与学术脱钩,应该是改变这一局面的开始,是反腐带来的一大福利,包括之前已经实施的处级以上干部不得参评院士等规定,就像习大大之前多次对干部们强调的:“当官就不要想发财”一样。无论是个人能力精力的分配,还是人生命运的正态分布,兼而有之都是不合乎常理的,甚至可能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开始。更何况,身为管理者,更应该做好的是管理这门学问,在这个学问地带能志存高远,也不亚于科研精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