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家庭医生”需防“签约率指标”负效应 

武洁

2015年05月21日15:07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广东在去年试点基础上,省级家庭医生试点由36个县(市、区)扩至57个,并拟在东莞、中山、广州萝岗三地试点按签约人头付费给家庭医生团队的激励方式。广州萝岗区九龙镇燕塘村,数十老人在体检,血糖、肝功能、心电图……这些都是家庭医生签约后的服务内容。萝岗区九龙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胡斌称,九龙镇户籍人口及外来人口达9万多人,这一片区家庭医生有70多人,分成13个团队,团队要包含全科医生、公卫医师、护士等,每个团队负责2-3个村。目前整体签约率达70%,意味着每个团队负责2000-4000人。(《南方都市报》5月19日)

不仅无需再去大医院折腾,还有家庭医生亲自登门。家庭医生服务的推广与普及,即便不至于让医疗待遇瞬间赶超欧美,其对于现有医疗体系的优化,仍值得期待。尤其是当家庭医生服务将“按签约数付费”,签约服务对象越多的家庭医生,将获得更高的收入与回报,这一激励机制的理顺,家庭医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更多的人享受到家庭医生式服务,似乎都指日可待。

平心而论,相比以往的家庭医生制度,更多停留在口头。此番无论是明确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作为家庭医生服务的重点对象,还是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构成要求,甚至“按签约数付费”的收入机制,的确是动了真格。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激励机制,家庭医生服务看来难以跑偏。

不过,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进,固然需要理顺机制,并落到实处。但仅仅是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并建立“按签约数付费”的机制,是不是就能让家庭医生服务落地生根,的确还不能过早乐观。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医生服务,其实并非固定医生上门这么简单,也绝非家庭医生服务的“签约数”越多,家庭医生服务便离人们越近。

可以设想,假如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模式仅仅是切换为“上门看病”,与原来相比不过是原有医疗模式换了个地点而已,家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紧密而全面的健康服务关系,其实并未真正建立。尤其是放在医疗资源本身仍存缺口的背景下,追求“签约数”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否真正落地,这一运作模式是否真的经济高效,也就仍需拭目以待。

此外,家庭医生服务,固然是赋予了居民更多的权利,也有望在现有医疗模式中引入良性竞争。不过,家庭医生服务的关键其实是专注与贴近,真正及时的掌握服务对象的一手信息。这就决定家庭医生服务的对象必然有限,然而,当家庭医生服务以“签约数付费”,并挂钩家庭医生团队的收入时,不得不努力签约更多服务对象的家庭医生,恐怕很难真正做到专注服务,其专业性与贴近程度,也必然打上折扣。以当前的情况为例,虽然目前整体签约率达70%,但每个家庭医生团队要负责 2000-4000人,即便是每年拜访签约对象一次,一年365天无休,平均每天也要拜访30人,家庭医生服务的质量能否获得保证,的确需要打上个问号。假如家庭医生服务的方式,最终成为疲于奔命、四处赶场,恐怕也有悖初衷。一些地区的家庭医生服务为了完成任务,最终搞出健康档案造假充数的闹剧,更需引以为鉴。

基于此,家庭医生服务的推广与激励机制的明确,固然值得期待,但过分追逐“签约率指标”的负效应,却仍需提防。家庭医生服务要想走得更远,更接地气,更需遵循家庭医生模式的规律,明确其定位,方能扬长避短,体现价值与优势。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