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不忘承诺”为何打动人心?有德不可敌

王品

2015年05月14日07:5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这是一份不曾被遗忘的承诺。2012年,为救患白血病的父亲,北京化工大学学生许涛通过微博募捐,并郑重承诺3—5年内还款,几个月时间募集到数十万元。时隔3年,许涛践行承诺开始还款,并附上了利息。

简单的践诺,赢得纷纷点赞,原因正在于,一诺千金、一诺千钧,背后的“诚信”二字,让人感动。“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无关利益的得失,诚信显示的是一个人高度的自重,是一种发自于心的尊严感。诚信之心加上孝亲之行、感恩之情,许涛的选择拨动了人心最深处的弦。

而这份诚信,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担当。大学刚刚毕业、父亲辞世不久,经济条件如何,可想而知。但即便困难,许涛仍然坚守着诚信这一价值的底线。《论语》中说,“君子固穷”,正是因为,身处逆境还不放松对道德的要求,显然是更应赞许的德行,体现了一种人生的更高境界。可以说,困难如同砂砾,把这颗美德的宝石打磨得更加耀眼。

许涛的承诺,其实并没有多少外在约束。当年在网络上为其募捐者,恐怕并没有把归还的承诺当真,更不会在意那远远跑不过股市行情的利息,不过是本着“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原则行善。何况,聚沙成塔,每个人的数额也不会太多。即便是有舆论监督,也难以翻出几年前的事情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让承诺生效的,只有内心的道德律令了。这可说是另一种“慎独慎微”,它之所以能成就君子之德,正是因为折射的是心灵的本真。

也正因此,一份在艰难中也始终不忘、在时过境迁也一直坚守的承诺,更有标本意义。很多人认为,是现实的种种阻拦,让美德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扶起老人反被讹诈,就成为不少人“不为”的理由,并让很多人抱怨生活不易、慨叹世道凉薄。其实,比起许涛艰难的践诺,这些“阻拦”算得了什么?

现实中,我们“从心动到行动”,其实并不需要付出太多。更多的,也许只是周末做一天义工,只是路见暴打孩子的精神病人挺身制止或者拨打一个110,只是通过网上轻击键盘作些力所能力及的捐助……而善行与美德,就能在这样的传递中扩散、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就像许涛,当年的微博捐助温暖了他最无助的心,而他今天的践诺,既是感恩的回报,更是又一次传递与示范。

“有德不可敌”。许涛这样的诚信,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相信,小伙子未来一定能走得很好、很远,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人品”。也相信,有更多的人看到了“善”的力量,并愿意让这种力量更加强大。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