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手术先写索赔遗书,“心病”咋治?
背景:一位患者在湖南汨罗市人民医院做膀胱结石手术,术前写了封遗书,称若因手术意外身亡,“必须由院方赔偿三十万元”,“赔偿未到位,尸体坚决不出人民医院大门”,还写了如何分钱。最终手术成功,遗书被医生捡到。院方表示,觉得惊讶,也觉得心寒。
钱江晚报发表刘雪松的观点:这位患者的诉求,是建立在“如果手术出了意外事故死亡”的前提之下,终极诉求跟常人无异——活着进来、活着出去。可见,他是带着身病与心病一起进入手术室的。这个心病,便是对医疗机构的不信任。老人只是通过一份落入医生手中的遗书,将很多患者同样具有的心病,以荒诞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医患纠纷”原因很复杂,有医疗机构的原因,也有患者自身的问题,两者之间,缺乏一个权威第三方机构来调合。我国现行的医疗事故处理、鉴定等相关条例与办法,由于鉴定机构锁定在医学会组织,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很难体现“第三方”的角色,因而所作鉴定的客观性广受社会质疑。另一方面,医学会在技术鉴定时,大多只分析是否构成事故,不涉及是否存在医疗过失,而司法机关恰恰更需要的是诊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医方过失、以及这种过失行为与患者陈述的人身损害之间的关联度。但事实上,医患冲突中,真正通过司法的正当途径得到调解的案例,在国内的比例相当有限。
小蒋随想:医学是一门学科,医疗是一项服务,二者实际存在微妙区别,却又总是被患者视为是一回事。作为生命学科,医学是有局限性的,无法回避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作为一种关乎生命的服务,人们对医疗又怀着极高的“满意”期待,尤其是在医疗费居高的背景下,许多人很难接受手术失败“人财两空”。面对医疗纠纷不断、医患矛盾颇深,需要多方面疏解与改革。对公众而言,有越来越强的维权意识是进步,但也要更多地学习与接受生命与死亡教育,要明白“医治无效”并不都是医生“犯错”,死亡终究是一种宿命轮回。对整个医疗体制来说,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扭转以药养医格局、强化医德建设、严打医疗腐败,是重树白衣天使形象与公信力的关键。至于医疗纠纷鉴定与仲裁,则要有机制上的突破,第三方中立鉴定需要社会培育与水到渠成并举,摆脱医疗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嫌疑格局”。司法既应为医疗事故的受害方撑腰维权,也当给予“无赖医闹”应有的惩戒。患者术前写遗书“索赔”是一个黑色幽默,也凸显了有关变革的必要与迫切。
大学生揣65个证难找工作,问题在哪?
背景:上大学期间狂揽65个证,办过社团创过业,当过企业董事长助理,可如今,安阳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四的孙同学投了50多份简历都石沉大海。他疑惑:难道65个证书抵不过一个985院校的学历?
京华时报发表谌尘的观点:孙同学考的6个国家职业资格类证书都是什么?这50多份简历是谋电视编导岗位、董助岗位还是其他?把这些交代清楚,相信“证霸遇冷”之惑就不难解答。不具体分析自己面对每个岗位的优劣势,而是泛泛拿出65个证感叹,能得到什么教益呢?“证霸”求职遇冷,根源在于对自身定位不明确。能让孙同学找到工作的,不是“证霸”光环,而是在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方面更有竞争力吧。
新京报发表高琪的观点:所谓证不在多,有料才行。在现在的就业市场,只要你真的有一技之长,总能够给自己找个好“买家”。怕就怕,有厨师证的厨子颠不了勺,有技师证的钳工拧不了阀。而这样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少见。因为熟练掌握一门技艺,需要实打实的时间投入,而不是靠拿证书的急功冒进。手拿65证的孙同学搬出了考研师兄的例子,认为证多不如学历高,有了学历,升职加薪上巅峰,都是唾手可得的事情。这明显是一种懒人思维。首先,考研本身也是需要花费时间成本的,兢兢业业地上完几年研究生课程,不比拿那么多证轻松。其次,师兄一人的个例并不能说明研究生全部的生存境况,即使是名校,许多研究生也要为自己的就业劳苦奔波,也有很多人就业不理想。考证还是考研,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背后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你选择的方向和扎实的努力。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小蒋随想:如果把证书多与工作好联系在一起,恐怕是种想当然。大学本科四年,满打满算48个月,拿了65个证,究竟是孙同学的能力超群,还是某些证的水分多?一些用人单位对孙同学“不感冒”,可能倾向于后者。新闻中未提及孙同学的简历都投给了哪些单位,意向都是哪些职位,薪酬要求几何,所以很难说在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到底是谁不理性。在就业难的背景下,要想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需要的是有技巧地沟通、可信的能力展示、适当的求职预期以及一点“运气”。当然,确实也有一些单位以名校乃至相貌取人,这种狭隘应予批评。但如果屡屡求职碰壁,求职者最好也从自身找找原因。毕竟,市场不会因为个人的不满而改变。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