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防学生早恋围追堵截不如疏导

王学明

2015年05月11日13:39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同乘一辆自行车或电瓶车非姐弟兄妹关系,发现后回家反省7天并签试读协议,若属再犯劝其退学……”济南市济阳县第一中学为了预防学生早恋,制定了处罚规定,并让学生作出个人承诺。记者了解到,这个规定是该校某些班主任制定的,并非校方印发,学校也将就不妥之处进行调整完善。(5月10日 《法制晚报》)

每当上下学,几个要好的同学结伴而行,同乘一辆自行车或电瓶车,这或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可在济南市济阳县第一中学却成了男女生之间的非正常交往,而且还极有可能受到学校退学的处罚。虽说这并非学校制定的统一规定,但作为学校来说应该及时查处这些班级的奇葩防早恋规定。笔者觉得,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在面对学生的早恋现象时,不是选择对学生积极引导,而是通过冷冰冰的规定去圈住学生,从某种层面讲何尝不是一种教育冷暴力呢?

当下不少学校为了防止学生早恋,真可谓较较劲了脑子、想尽了办法。比如,“未经班主任同意,男女生不得相互陪同去医务室输液、看病”,“男女生不得相互请客、互发短信、互赠礼物,互传纸条、书信”,“男女生不能结对就餐、不能相互代买饭菜、不能在同一个碗里吃饭”等等。现在又出现了“非姐弟兄妹禁乘1辆自行车”的奇葩规定,看来学校防学生早恋也是蛮拼的,总想一股脑把所有学生的早恋行为列入禁令中,并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这样学生就不敢越“早恋”红线半步。或许这些管理者的思路是,希望依靠严厉的规定让学生们远离早恋,能更好地完成学业。但它忽视了这样冷冰冰的“围追堵截”,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让学校的早恋现象愈演愈烈。

作为初中生,表现出爱的萌动和对异性的喜欢,也是他们个人成长发展阶段的一种正常反映。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爱另一个人,是一种欲望,是一种满足,也是一种快乐。笔者相信教师作为过来人,有的恐怕也经历过早恋的滋味。学生中有的所谓早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或许有的只是一种感情上的投射,有的可能是想追求刺激,有的可能是为了逃避学习和升学压力等等。

笔者在此当然不是支持学生早恋,只是认为,只要家长和学校能够对早恋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那么早恋就不会变成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洪水猛兽”。在这里,笔者也希望学校的奇葩防早恋规定还是取消为好。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