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租车行业而言,最近可谓是多事之秋。在打车软件初进入时,行业拥抱互联网,传统出租车司机从中受益。而后专车服务逐渐成型,行业感受到威胁,但专车服务体量相对较小,且运营方式与传统出租车有相似之处,故双方大致还能和平相处。直到Uber进入中国,“狼来了”的声音才越来越大,而最近Uber广州公司被查,传统出租车司机们终于出了一口怨气,但这显然不是最终结果,出租车行业遭遇的挑战,目前不过是上半场。
在网上有许多介绍Uber服务的文章,它们大致都会提到Uber服务和打车软件、专车服务的差别。前者的定位“为乘客提供一种高端和更私人的出行方案”,是资源配置方式发生的改变,而后两者其实主要是交易方式的变化,它们在传统出租车行业中加入互联网元素,或者复制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操作模式。相对而言,Uber尽管目前它的受众相对较小,但它的操作方式却更具颠覆性。譬如Uber拼车服务,网上不少人会提到这样一种变化,许多开私家车上班的白领借助这一服务获得收益,而无车族的白领也因此提升了出行效率,一种新的社交关系正在成长。正因为这种革命性的变化,可以想象,一旦Uber扩大市场,传统出租车行业将遭受巨大的挑战。
Uber广州被查后,多数评论表现得颇为“理性”,这大抵是依据这样一个事实,即按照目前的交通管理法规,“私家车作为非运营车辆参与载客属于非法运营”毫无争议,政府出手打击是正常履职。尽管新闻报道提到经过此次打击后,客观上让传统出租车司机受益,但显然政府部门的履职并不是简单的站队,其行动是按照现有的法规,这种法规接下来还能维持多久,在将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前看来这些问题都是未知数。
在国外,Uber同样遭遇不少挑战,其发展之路可谓坎坷。网上有不少资料对此作了梳理,提到大致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它与政策层面的分歧,传统出租车行业有一套运营规则和管理规范,而Uber服务的兴起暴露了管理真空,被禁也就在意料之中;另一方面是传统出租车行业制造的压力,Uber抢占了出租车市场,这必然会引发双方的博弈,结果就是新生事物败下阵来。而在中国,上述两个因素目前其实提及的相对较少,媒体在报道这一话题时往往聚焦出租车运营权垄断和牌照管制。此前打车软件其实已经触碰到这一话题,不过当时采取折中的处理方式,打车软件公司和政府层面达成了某种默契,这一话题的讨论才逐渐消退。如今Uber在中国被禁使得旧事重提,这一问题似乎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关口。
“尽管如此,大势还是很清晰的。”对于出租车行业面临的颠覆性变革,民间普遍采取了拥抱新技术的姿态。从博弈到革新,今后可能要遭遇一个煎熬的过程,这个变化不可避免,仅有的悬念只在于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