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燕赵晚报:谁制造了“奇葩证明”比赛

朱四倍

2015年04月23日09:51  来源:燕赵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谁制造了“奇葩证明”比赛

  淮北女孩闫敏因办理教师资格证,需要居委会开具无犯罪证明,居委会要求必须派出所先开具无犯罪证明,派出所要求,需要无犯罪证明的单位先开需要无犯罪证明的证明,他们才能给开无犯罪证明,这让闫敏很无奈。(4月22日人民网)

  相比于“证明我妈是我妈,怎么就这么不容易?”的奇葩,如此绕口的无犯罪证明一点也不逊色,为什么有部门乐此不疲地开展着“奇葩证明”比赛呢?

  某门户网站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7.6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遇到过政府部门要求开具证明的情形。不少人列举了更为奇葩的证明,如“证明自己还活着”,“证明我女儿是我女儿”,老百姓只有围绕着“奇葩证明”而没有办法解脱吗?

  长期以来,我们崇尚构建全能政府,对所有事务都大包大揽。因为政府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和民生需求,最终让“奇葩证明”比赛屡屡上演。

  无论是为民办事,还是保证政策的顺利推进,最起码的要求就是知道什么是民意、民事和民情。服务政府不仅仅是一个有能力的政府,更是一个注重充分满足公众需求的回应型政府,有效政府的本质就在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优化。管理机构的责任越大,越能满足民众的要求,表明善治的程度就越高。但“女子开无犯罪证明,被要求开具无犯罪证明的证明”让我们看到了相反的一面。

  《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解决证明过多过滥问题,当务之急需要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通过一定的规则和权限设置,让公民基本情况实现共享。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改变公民权利贫困和弱势的一面。在相当程度上,“奇葩证明”比赛是公民权利贫困的隐喻,是权利无力感的表征。

  当前,除了社会管理技术手段的落后,还有很多群体的常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制度保障,正因为如此,就要充分认识和警惕奇葩的证明比赛背后,是公民权利弱势和贫困的实质。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