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上个月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话语声犹在耳,仅仅40多天后,国务院即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这是对我国严峻的水污染现状的一次郑重宣战。
当前,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据监察部的统计显示,近10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高发,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全国城镇中,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安全涉及的人口约1.4亿人。水利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60%不达标。水污染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和损害了群众健康,也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是民生之患、发展之痛,可以说,治水的紧迫性不亚于治霾,必须铁腕治理。
刚刚发布的“行动计划”从2020年和2030年两个时间节点上,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和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与消除均提出了具体详细的目标和要求。并从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节约保护水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严格环境执法监管、加强水环境管理、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十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有力的措施。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发“行动计划”,在一年多之前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一起,这两个“行动计划”构成了环保之役的两大主战场,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防治污染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在回应民生关切的同时,也在共同推进本届政府对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施政理念。
向水污染宣战的枪声已经打响,这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全力以赴的战役。各项数字目标的要求是“时间表”,而十大措施则是行动的“路线图”。有宏观规划、有具体操作指南,对于一场战役来说,这是“运筹帷幄”的重要部分,但要取得“决胜千里”的胜利,最重要的,就是用扎实的行动去落实“行动计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一份制作详尽的计划,如果落实不利,则只能落空为看起来很美好的墙上蓝图;对于这份回应民生和发展要求的“行动计划”来说,只有辅之以严厉的执法、强力的监管、严格的考核与问责,才可保障将蓝图变为现实。2016年前全面取缔小型小型造纸、制革等“十小”企业;2020年所有县城和重点镇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对污染企业实施黄牌和红牌警示制度,或限产或停产整治、或停业关闭;每年公布水环境最好、最差的十大城市名单,并与“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称号实行动态关联……这些措施环环相扣,但最终要靠各个地方、靠环保部门的强力执法去落实。今年是环保法实施元年,环保法已经露出了锋利的“牙齿”,但涉及调整产业结构以治理和遏制污染的措施,地方政府能立踩刹车吗? 15000余字、10大项、35款、238项措施的“行动计划”,最终还是必须回到严格的落实中来。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今年两会上,习近平在参加江西代表团的审议时,对保护生态环境问题曾做如是说。“行动计划”的实施,也必须拿出这种动真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气势。惟其如此,在这场水污染防治的战役中,才能取得蓝天如洗、碧水长流的最终胜利,彻底祛除缠绕于发展身躯上的饮水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