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环球时报:李光耀留给两岸关系的启示

张亚中

2015年04月09日09:39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1993年于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绝对有其历史地位。一件事情能有结果,必须因缘俱足。没有1992年两岸对一个中国定义的“异中求同”共识,后称之为“九二共识”,就不可能有1993年的“汪辜会谈”;没有两岸对于李光耀的友好及信任,这场历史性的会晤也不会发生在新加坡。

事后证明,这场历史性的会晤很快就成为绝响。1994年李登辉开始舍弃一个中国原则,1995年访美,1996年大陆在台湾海峡附近举行导弹演习,1999年李登辉提出“特殊国与国”主张,两岸对话的因缘已不俱足,即使李光耀与两岸政府关系再好,也无法再扮演两岸的桥梁。

2000年至2008年民进党执政下的两岸关系是冷却的。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重拾“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大幅开展,但是两岸的谈判地点已不再考虑新加坡。原因很简单,从1993年到2015年,两岸关系已经走了近22年,事务性协商已不再需要在第三地进行,台湾又没有意愿进行政治性对话,第三方桥梁的必要性降低了。

两岸关系这22年,经贸人员往来密切,却在军事上没有和解;“分隔”已六十多年,未来该如何发展?

李光耀是个重情义的政治家。基于国际政治现实,他在1990年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基于私人情义,他也曾对蒋经国承诺,新加坡一定是所有东盟国家中最后一个与台北断交的国家。他主张一个中国政策,在与民进党谢长廷会面时曾明确表示:“我反对‘台独’,因为这不仅会危害台湾,也会影响整个亚洲区域的稳定。”他同时坚决主张,无论如何两岸问题应该和平解决,民族不可以战争。李光耀对两岸的启示,不在于两岸是否需要李光耀,而是两岸仍需要有李光耀的情义、视野与格局。

两岸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个“深水区”已经不是依赖像李光耀这样的大政治家的协助可以跨越。我们甚而也必须说,两岸的大事也不是仅靠着两岸决策层的意愿就可以解决。除非是选择战争,否则两岸和平协议与政治上的安排,最后必须得到两岸内部人民的支持。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说,两岸思考方向和核心应该跳出两岸领导人是否要见面、何时见面、哪里见面为宜,而是要思考,对方的政治底线是什么?对大陆来说,“台独”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一个中国是大陆的底线;对台湾来说,则应明确自己的底线,不能因执政党的不同和政府的不同,造成政治诉求上的“大变脸”“大动荡”,这会让对方很难揣摩底线在何处。而且,弥合双方距离的工作在当下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的是相向而行,成为“命运共同体”。两岸需要的是换位思考,移山填海之难,有时也可能有如反掌折枝之易,关键全在一念间。

李光耀很早就离开了两岸关系,两岸的事情必须两岸来解决。怀念一代伟人,或许是记得他的这些思考,要用情感与智慧来解决两岸的难题。▲(作者是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