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东山的父老乡亲,扶老携幼,络绎不绝,又一次拥至谷文昌墓前,献一捧自己采摘的花草,放一盘自家做的吃食,燃一根他生前最爱抽的香烟,寄托无限缅怀。(4月7日,人民日报)
虽然谷文昌已经离开34年了,但东山父老乡亲们对他的“敬”不仅丝毫未减,还日益深厚——“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已然成为当地的习俗。为什么谷文昌能成为被父老乡亲年年祭拜的“谷公”?为什么他会被习近平总书记撰文称赞“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当然,这份“敬”不是凭空而来的。可以说,这一切,源于他的为官恪守:只要对百姓有利的事,哪怕排除万难也要做到;凡是对党的威信有害的事,哪怕再小也不能做;更有赖于他对权力的畏戒,对底线的坚守。
没有这份信念,就不会有“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没有这份信念,就不会治服“神仙都难治”的风沙;没有这份信念,就不会有十几年如一日地功成不必在我的“潜绩”。谷文昌牢记“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誓言,用时刻大事小情想到群众心底里、干到群众心坎上的行动,赢得了尊重,更为党赢得了民心。
反观当下一些领导干部,只乐于做看得见、摸得着的“显绩”,而不愿干有持续发展的“潜绩”。于是乎,有的人为了突出“显绩”,就违背客观规律,急功近利,搞什么短期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结果是劳民伤财,徒增民怨。
之所以会如此,就是这些人太过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只有个人升迁,根本没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谆谆嘱托大家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其实,这“四有”不仅是县委书记的坚守,更应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该有的坚守。只有时刻坚守“四有”,党员干部才能时刻不忘身份、不褪党员底色、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如谷文昌一般“对群众有利的事,再难也要办,有损党形象的事,再小也不为”,时刻守住个人头上党性原则这片天,用自己心中的“畏”,博得群众心头的“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