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临近,一些地区被曝殡葬收费高昂、暴利惊人,百姓抱怨“死不起”。新华社记者采访发现,殡葬业乱象丛生:如骨灰盒毛利率轻易超50%,不收回扣成异类;鲜花、假尸体证明都能敛财;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和殡仪馆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等。“死不起”的背后是近年来各地殡葬行业职务犯罪高发,且往往是窝案、串案。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向来有着慎终追远的情结,也因如此,在传统丧葬礼仪中,“风光厚葬”一度成为孝道文化的重心。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国人殡葬理念更趋生态、文明,但殡葬业抓住消费者“孝道不打折”的心理而漫天要价,似乎已是屡见不鲜又屡屡得逞的事情。尽管不久前,有地方民政官员表示“死不起”、“葬不起”是个伪命题,但殡葬暴利下的“白色腐败”,是难以遮蔽的社会问题。
殡葬业“白色腐败”,说到底,还是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失灵。尽管民政部2009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坚持管理与经营分开、监督与经办分离”,但受行业审批等因素影响,多地殡葬服务仍以事业单位垄断为主。一些地区殡仪馆属于民政部门下属的二级事业单位,甚至作为管理执法部门的民政局殡葬管理处,与殡仪馆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如此一来,监督成了自查自纠,市场成了一家独大——离开了自由竞争与权力监管,殡葬业的利益配置天平不失衡才怪。
殡葬文明或礼仪,属于道德文化议题;而殡葬业寻租乱象,则直指权力作为。稳妥解决这个问题,还民众死之尊严,也只有从下面几个层面发力:一是推进中国殡葬业真正的市场化进程。有数据说,2015年中国殡葬业市场规模超700亿,如此庞大的“蛋糕”,仅靠行政之手如何能“切好”?二是加强监管。拍蝇打虎进入新常态,殡葬服务这些“冷衙门”,也不应成为被监督遗忘的角落。三是明确基本殡葬服务公共品属性。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作为保障基本民生的重大举措,已纳入不少地方建设规划。这个步子还可以迈得更远一些、更实惠一些。此外,现行《殡葬管理条例》属于行政法规,层次低、可操作性弱。尽管修订工作启动十多年,遗憾的是进展缓慢。长远而言,以殡葬立法廓清诸多乱象,也许终将是大势所趋。
生老病死,人生四维。纾解殡葬业“白色腐败”症结,是攸关民生的切迫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