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精神面貌要有新状态。全国两会拉开全年发展的大幕,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增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作为,切实真抓实干,把部署化为行动,就一定能把“任务书”变为“成绩单”。
坚持稳中求进,前提是“稳”。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根本上要靠发展,必须有合理的增长速度。今年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适应了需要和可能,符合发展规律和客观实际。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确保就业和社会稳定,为深化改革提供宽松环境,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稳,不仅表现在宏观政策上,也体现为预期和信心。今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但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变,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从刚刚公布的头两个月经济数据看,经济运行缓中有稳、稳中有快,特别是经济结构呈现“三快三新”积极变化:服务业增长明显快于工业,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消费发展势头明显好于投资,新主体正在形成,新业态正在涌现,新动力正在孕育。目光放远,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中国经济巨大的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将进一步释放和凸显,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不断涌现,就能有更多的发展主动权。
实现稳中求进,关键是“进”。看事物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保持战略定力,又找准发力方向。我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耗能、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经济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
“进”,就要把握新常态的大逻辑。我国经济发展正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要着眼“双目标”,坚持“双结合”,打造“双引擎”,通过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中国经济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稳”与“进”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既要稳住速度,又要调整结构,二者相互协调、统筹推进:宏观政策上,既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要更加注重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控,用微观活力支撑宏观稳定;增加有效投资上,既要补齐公共产品和公务服务的短板,又要防止滥下猛药增加无效供给;产业结构调整上,既要化解过剩产能,又要占领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高地,积极壮大服务业。
下好“稳中求进”这盘棋,根本在于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不加快改革,稳难稳住,进也进不好。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随着改革部署全面展开,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破冰之举正在推进。增强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力”和“助推力”,关键是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既要让改革成果落地,还要啃下更多硬骨头:要抓住简政放权的“牛鼻子”,追求大道至简,让权力不能任性,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惟其艰难,方知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改革要走好“最先一公里”,更要走完“最后一公里”,给予百姓更多“获得感”。促进改革落地生根,要矫正“改革拖延症”,冲破“中梗阻”,力戒为官不为,切实履行职责,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的发展改革局面,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注入强大改革动力,交出一份为发展加力、让人民受益的圆满答卷。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