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建议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有的甚至主张在现有基础上翻倍。
这些建议在网络中收获不少赞誉。农村教师过去屡屡成为新闻焦点,其艰辛处境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这使得对这一群体的关怀都容易受到欢迎。教育是每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农村教师在这一重大场合引起注意,无疑呼应了近年来舆论对他们的关注热情。
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的共识大致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客观地说农村教师待遇的确不高,在农村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很难吸引优质人才。二是,农村教师的清贫与奉献造就了浓重的道德光环,他们经常以“感动中国”的角色出现在公众面前,可以说,民众是带着亏欠心态谈论这一群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善其待遇无疑是顺理成章的建议。外界普遍肯定上述建议落实的必要,显然有一定依据,但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则可能忽视了问题的关键,对此有不少相对谨慎的表态,认为今天谈论农村教师这一话题,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是否能解决现实问题,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代表、委员上述建议的目标无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善农村教师的处境,其次是以此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另一方面虽未强调但长远来看无疑更重要,但熟悉近年农村教育政策的人认为,寄希望于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来改善农村教育水平并不现实,因为城乡教育差距的根源不在农村教师待遇过低。更大的问题表现在,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不高,甚至农村教育正慢慢被边缘化,类似“撤点并校”的教育政策让农村教育陷入困顿,更多的学生选择去市区的优质学校就读,农村学校只能吸引那些贫困的留守儿童。当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学校光提高教师收入显然难以吸引优质人才。
有人提到,不少国家农村教师的收入高于城市教师,这种简单的类比容易忽视社会背景的差别,他们没有注意到,通过相对较高的收入吸引人才的做法,是建立在城乡教育法制相对均衡的基础之上。对于教师而言,收入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优质人才之所以甘愿生活在农村,还因为农村教师职业有吸引力和成就感。如今讨论农村教师待遇话题,表面上是在讨论这一特殊群体,其实深层次还是讨论农村,也就是那个被很多人认为日渐荒芜乃至正在沦陷的故乡田园。农村教师的贫苦形象与今日农村的现状联系紧密,代表、委员提出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的建议或许能缓解一些当前的现实问题,其实,有网友提到,早就有研究机构调查多高的收入能吸引优质人才前往农村学校工作,这可能是个伪问题,相对收入层次,农村的社会形象或许更能决定人才的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