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简政放权,以“割腕之痛”换“经济之兴”

赵付芹

2015年03月16日14:2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15日上午,全国两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记者会,接受中外记者提问。在记者会上,谈到简政放权,李克强总理强调:“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人民网)

总理所说的“痛”来自何处?一是政府这只庞大的“有形之手”的枝枝蔓蔓在过去的30多年中已经蔓延到中国经济的边边角角,根之深、面之广都已超出人们的想象,想要深入拔除,就要深挖细掘,所带来的疼痛必定剧烈;二是“简政放权”每动一刀,都意味着一些审批权为政府相关部门带来的利益随之消失,而逐渐将许多事情的决定权让渡给市场本身,这使一些政府部门经历“放权”的挣扎和“放权”后红利消失的巨大落差和痛苦中;三是简政放权的“大剪刀”的“修修剪剪”必定会给利用落后产能刺激经济的虚假繁荣带来不小的冲击,经济发展会出现一些起伏,这对于正在放缓发展速度的中国经济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会形成改革后经济发展的“阵痛”。

然而,任何改革中的“痛”都是在所难免的,况且这“痛”是为了结出更甜美的改革果实,是为了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带来企业、市场和经济的“兴”。和历史上各国简政放权的改革类似,有形的手推行的放权,都会带来本系统内部的不解和阵痛。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这种“痛”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痛”得值得,“痛”得有所得。痛过之后的改革成果不仅能够推动经济转型,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而且可以更有力地强化社会管理,把该管的管好,为社会民生编织一张全面覆盖的保障网。

简政放权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到:“两会上有提案说,原来批个项目要一百多个章,虽然现在审批砍了一些,但还有五六十道关卡,还会增加创业的成本、抑制创造的热情。所以,我们必须继续下更大力气来推进简政放权。”如何“下更大力气”?这就需要政府这个改革主体要以壮士断腕式的决心继续推进改革,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毫不动摇,坚定地沿着预定的改革方向,大踏步地前行,用锲而不舍的决心来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在放权的过程中,要时时关注改革的动向,群众的反应,地方政府的落实情况,做到“简政不减服务,放权不放责任”。加强监管,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取消、下放和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把政府权力放在阳光下公开运行,避免出现地方政府“截留权力”和“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让简政放权真正为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