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5日闭幕,总理记者会昨天时隔一年后再与公众见面。一个强烈的印象是,昨天的问题大约一半都围绕中国经济展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有多严重,如何看待7%左右这个预期增长目标等等,成了世界关注中国的突出焦点。
这使一些人确信,发展经济是中国永恒的核心任务。把经济搞好了,中国的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经济搞不好,把什么搞好了也没用。中国这几年抓了大量社会建设,但经济一有下行压力,舆论的注意力就全回来了。保持令社会满意的经济增长才是中国最应集中面对的那道坎。
这种看法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中国政府和社会这些年从未动摇的路线。但是不能用经济建设来否定中国近年的社会建设进程,尤其不能因为经济有了下行压力,就把问题都怪罪到其他建设上来。
只抓经济、只要高增长率的发展方式在中国已经维持不下去。经济上去了人们当然欢迎,但如果腐败变严重了,社会公平没有得到照应,环境损失也很严重,事实证明老百姓是不会干的。中国调整经济结构、加大社会建设力度都是很实际的紧迫任务,人们对依法治国的期盼与国家经济增长的要求已经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因此在出现经济下行压力的时候,切不可轻易怀疑我们这几年完善社会领域建设所做的那些投入,把我们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解拉回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单纯角度。
然而经济发展的确是中国一切发展的基础方向。李克强总理的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这可视为本届政府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明确宣示。
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是,经过几十年的进步,中国社会对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丰富,愿望越来越相互交叉。大家都希望明天比今天更有钱,综合环境也更优越。我们要蓝天,但不能因此而减少工作机会和对现代生活方式打折扣。我们要法治,但社会不能因此而损失效率,出现不可控制的变故。
如果中国只要经济高增长,或者只要社会建设优先,那么都比较容易做到。李总理昨天说了,中国这几年没有搞短期强刺激,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如果重走粗放发展的老路,相信不难把GDP增长率迅速顶起来。如果只要蓝天和依法治国,那么就可以把经济下行压力抛在脑后,把社会评价体系也翻个个儿。
但是这样都不行。中国的挑战就在于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最佳搭配,获得国家的全面、整体前进。这既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也是中国社会巨大实践汇聚而成的指向,它称得上是中国现阶段的唯一选择。
昨天的总理记者会清晰告诉了我们,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到底有多重要,它将在什么程度上塑造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并影响中国人的自我认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必被各国记者围绕经济潮水般的提问搞懵了,对我们加强社会改革的举措产生怀疑。
中国已经站到没有现成榜样、必须自我探索今后发展之路的崭新节点上。这样的探索充满挑战,困扰迭出,让人费神而纠结。我们拥有强大的意志和对临时困难的承受力将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