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就是不办事,这是为官不为啊,必须严肃问责。”在全国两会圆满闭幕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从李克强总理坚定而有力话语中,透露出了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者坚决追究责任的鲜明态度。
为官乱为是权力的任性,为官不为也是权力的任性。从总理严词批评“尸位素餐本身就是腐败,不作为的“懒政”也是腐败!”,到“为官不为”20年来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此次强调“为官不为必须严肃问责”,说明治理“庸官懒政”已从口头强调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面,这顺应了改革发展需要,回应了群众期盼,传递了出党和政府重拳治懒治庸的强烈信号。
懒政少一分,发展热情就会多一分;勤政多一分,社会矛盾就会少一分。随着践行“八项规定”及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党员干部的整体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求真务实的作风得以弘扬。但不容忽视的是,当前一股“为官不为”之风正在党员干部队伍中悄然蔓延开来,无利可图“不愿为”、得过且过“不思为”、监督不力“不必为”。突出地表现为:机关队伍疏于管理,对存在的纪律松弛、作风涣散问题不及时予以纠正;监管责任缺失,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视而不见;责任心不强,不愿、不敢担当,工作不实、把关不严;消极懈怠麻痹大意,心存侥幸不尽职尽责造成不良影响;工作效率低下,故意刁难办事群众,态度蛮横,拉远干群距离。
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强调:“公职人员要提高自律意识,以权要谋公,而不能谋私,我们既要惩治乱作为,也反对不作为,庸政懒政是不允许的。”由此可见,治理“为官不为”,首先要敢于动真碰硬,以实际行动表明毫不含糊的决心和态度,对那些萎靡不振、得过且过以及对群众的诉求推三阻四等为官不为、尸位素餐者,敢于亮剑,立场坚定,态度坚决,果断查处,最终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务实苦干。
同时,治理“为官不为”是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要不断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新举措。治理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连续,更要着重于制度预防,着重于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考核机制、问责机制,逐步建立推动“为官有为”的长效机制。只要坚持不懈,持续不断,完善制度,规范从政行为,就可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
有了“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儿”。李克强总理的“对‘为官不为’,必须严肃问责”,就像是给“为官不为”戴上了“紧箍咒”,让“为官不为”无处藏身,只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为官不为”将逐渐被勤政廉政所取代,兢兢业业、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将会成为每位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