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刘云山在参加陕西团审议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了家族式窝案、家族式腐败。(人民网)
刘云山同志的讲话振聋发聩,给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树立良好家风,不搞以权谋私、封妻荫子是领导干部身上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也是从严治党、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在全国两会前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开展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力求以正家风来促进官风、政风的转变,改革试点将反腐的利剑直指官员的枕边人、身边人,抓住了治理家族腐败的关键,以正家风促进政风清,为领导干部打上了一针“防腐剂”。
古人说:“齐家治国平天下”,将齐家放在首位,可见中国古人对家庭的重视,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每个家庭都健康,社会才会正常。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家庭成员面貌的集中体现,“家风正,子孙兴”,良好的家风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不可低估。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家庭风气不同,受到的熏陶影响就不一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谈举止、为人处世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性格秉性,从近期查处的一些腐败案件看,贪腐父子兵屡见不鲜,而从案发之后当事人的幡然悔悟中可以看出,父亲往往没有树立良好榜样,对子女教育不严,甚至将违法用权、拉帮入伙当做“独门秘籍”传授子女,身陷囹圄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有的领导干部妻子虚荣、攀比,天天唠叨说同样是领导干部,别人有车有房为什么我们没有,这也成为一些领导干部贪污腐败、滥用权力的诱因。
“妻贤夫兴旺,母慈儿孝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伦理,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家风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为人们传诵至今。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风能够为个人成长提供充足的“养料”,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家风不正,投机取巧,办事走捷径成为“家训”,个人往往难以置身事外,“出淤泥而不染”。
习近平总书记在羊年春节团拜会上,就特别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连着民风、政风,家风正, 民风纯,政风清,领导干部要从严律己、从严治家,加强家风建设才能更好地担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确保权力不“任性”,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