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每日电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是扶贫“升级版”

冯慧文

2015年03月10日10:4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是扶贫“升级版”

  ■焦点观察

  不怕今天贫,就怕永远贫;不怕一代穷,就怕代代穷。这是草根之痛,也是庙堂之忧。习总书记指出了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两大关键:教育与就业。“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扶贫要真金白银的“硬投入”,还要重视公平正义的“软环境”建设

  今年春节期间热传的“博士返乡笔记”中,关于农村学生“知识无力感”的嗟叹,引发各界大讨论。当下一些农村学子困惑和迷茫的“知识无力感”,折射的是知识不能改变命运、贫困代际传递的无奈感。事实上,“勿忘世上苦人多”,每有关于“贫二代”现实境遇与暗淡未来的新闻,总会引起全社会强烈的悲悯。

  不怕今天贫,就怕永远贫;不怕一代穷,就怕代代穷。这是草根之痛,也是庙堂之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与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显示,直到2008年,我国农村相对贫困代际传递比重仍高达40.31%,且绝大多数父辈贫困的子女,在脱离贫困后都分布在距离相对贫困线较近的位置。曾有学者指出,贫困代际传递比贫困本身更可怕。暂时的贫困只是物质匮乏,但当这种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不利因素通过家庭传递给下一代成为常态,弱势群体将失去向上流动的精神希望。随着底层上升通道受阻,贫穷将会代际传递,加剧社会的不公。

  “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习总书记指出了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两大关键:教育与就业。治贫先重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底线,是减贫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举。“为了平等地利用机会,从一开始就应具备平等的物质条件”。政府有责任为“平等的起点”创造条件,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各级学校招生等每一个方面对农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

  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平等机会,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点公平”,党和政府有态度更有行动。《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以健康和教育为重点,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80个县的农村困难家庭儿童给予从出生开始到义务教育结束的关怀和保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强调,要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大幅上调。这是促进贫困地区儿童发展的关键之举,也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

  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困境儿童是重中之重。调查显示,2010年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有20%生长迟缓,6到12月龄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高达28.2%。营养不良影响农村儿童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使他们在起点上落后于城里的孩子。不仅如此,据统计,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37.7%,这些孩子,由于得不到父母照顾,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让落后者先跑”,不让贫困农村儿童输在起跑线上,进行早期干预是一条最经济、最有效的反贫困途径。加大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投入,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反贫困政策”的重点,一些国家的项目评估显示,对儿童发展的早期干预每投入1元,长期回报高达10元。

  要特别关怀的不只是贫苦的儿童。苦孩子往往都有一个苦母亲,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妇女权益,对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样是一个也不能少。

  另一方面,改变命运,仅靠读书还不够。不少农村学子之所以“自愿辍学”、放弃高考,折射的是,没有就业公平的教育公平,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如今,各种“萝卜招聘”“拼爹”现象,是农村学生产生“知识无力感”的根本原因。贫困地区的孩子不仅要生得好、长得好、学得好,还要能就业,才能从根本上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就业领域各种有损公平的现象,必须根治。

  总之,“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扶贫要真金白银的“硬投入”,还要重视公平正义的“软环境”建设。系统发力,才能让每一个人能够真正共享“中国梦”。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