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是税改。媒体报道说,在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的税收“新常态”下,今年我国将吹响税改攻坚的“集结号”。
税收收入增幅放缓,释放出两层含义:一是经济前景不明朗,企业效益下降,迫切需要减轻税负,让企业得以谋取转型升级之道;二是,在税收收入增速放缓,而地方财政支出又呈现刚性特点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有可能通过增加非税收入来弥补税收的缺口。而我国税改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费改税”,不必要、不合理的政府收费该取消的取消,不取消的也需尽量纳入税收的范畴。
昨日全国人大讨论审议《立法法》的修改,明确政府不得随意在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事项,例如税收问题上通过红头文件来代替法律的颁布。事实上,目前我国18个税种之中,只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车船税3个税种是以法律形式体现出来,其余15个税种,都是以暂行条例的形式存在,这显然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精神不一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坐等相关税种通过人大的立法才能有所作为,而是要积极通过税制改革和优化,一方面实现让企业和纳税人真正享受到稳税负甚至减税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通过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事权与支出责任,让地方政府避免陷入收不抵支的困境。同时,还要有效调节收入分配,真正做到让富人多缴税,穷人少缴税甚至不缴税。
梳理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税改的内容包括营改增、消费税、资源税和个人所得税,列入税收立法的有房地产税和环境保护税以及船舶吨税。事实上,资源税、消费税和环保税的改革和立法涉及遏制落后产能和环境不友好的产业;营改增的深化涉及鼓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帮助加工制造业加速向先进制造业的转换;至于个人所得税征管方式的改革,以及消费税征收环节的改革,则侧重于营造良好的公平税负的环境,有利于增加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真正拉动内需。而车船吨税,其收入来源主要用于航道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的新型开放格局下,航运业发展将会提速,把车船吨税纳入立法程序,也充分体现了政府征税行为法定化的重要思想。
2015年吹响涉及7个税种的税改攻坚“集结号”,说明单一的税种改革难以全面推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7大税种改革相辅相成:例如营改增涉及地方税主体税种的缺失,须通过消费税的改革和房地产税的立法,并将之变成地方税的主体税种以补充地方税收收入;至于开征环境保护税,则存在着与资源税和增值税的协调问题,避免重复征税和加重企业税负;还有,消费税涉及对汽油、柴油等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征收,而资源税也涉及原油、天然气、煤炭和其他资源品目的税费改革,故需要把这些相关税种放在同一税制改革和税制优化的平台上进行整体评价和考量。
据悉,目前财政部已提出相关税改时间表的意见,但哪些税种成熟先改,哪些后改,主导权在全国人大。但在现行体制下,全国人大法工委有没有足够的人手和行政资源去判断哪些是成熟的税种,哪些是不成熟的税种呢?
(作者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