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过“紧日子”应成为政府“新常态”

敬冲

2015年03月07日14:56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参与他所在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过程中表示。(3月6日 人民网)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不少企业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一些企业家富起来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各项税收充实地方财政,政府手上可自由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过惯了宽松日子。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企业生产成本和工资成本上升,不少企业生存显得越来越吃力,地方财政税收也随之减少,政府过“紧日子”是必然趋势。

对于企业来说,“紧日子”不好过,利润下降让很多企业家头疼,一方面裁员减少工资支出,另一方面想方设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但整体经济形势影响利润率的提高,不少企业选择停产甚至关闭。企业不好过,政府也不好过,不同的是,政府可以通过向银行借款来过上“宽松日子”。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大规模举债,一些地方政府债务额度远远超过地方财政承受能力,爆发债务危机风险系数持续增高。

中央政府看到了潜在威胁,于是要求地方政府不能无休止举债,并将地方政府债务增加额度作为主要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一项内容,意思很明确,就是要让各级政府都过“紧日子”,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用钱。一方面,地方政府举债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投入到民生领域的资金额度不断增加,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选择过“紧日子”,能节省的地方尽量节省,否则将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到民生领域,影响地方政府“一把手”政绩考核。

政府过上了“紧日子”,节约出来的钱用于改善民生,这与过去的情况正好相反。为了节省,一些地方政府减少“三公经费“预算,一些地方政府取消不合理的项目,工作作风也随之改善,正应了李克强总理那句话,“政府过紧日子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完完全全过上“紧日子”,有的是因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即便在经济下行阶段也有足够的税收用于支配,有的是不愿意过“紧日子”,能挤一点是一点,随意花钱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还是某些领导干部没有真正树立起过“紧日子”的意识,没有像管家一样来管理政府,缺乏责任意识。

政府过“紧日子”,向老百姓让利,是落实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不能搞特殊。要让各级政府老老实实过“紧日子”,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力度,层层传递过“紧日子”思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起责任意识,思想不能“滑坡”;二是进一步强化制度约束,为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划下红线,明确哪些不当为,一旦越界就要受到惩处;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力度,针对敷衍塞责、欺上瞒下、顶风违纪的领导干部,要严惩不贷,确保其他干部遵守规矩。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王倩)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