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政协委员建议让中小学生学习部分繁体字,再次让繁简之争的老话题受到关注。需要强调,公众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即以为简体字是建国这几十年修订的结果,其实不然。有人对《简化字总表》(简称《总表》)中的521个基本简化字做过统计,发现其中80%以上的现行简体字都是上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其中:先秦的有68个字,秦汉的有96个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32个字,隋唐五代的有29个字,宋辽金元有82个,明清有53个,民国60个,解放区和建国后的是101个。
繁简争议一直不休,并不奇怪。我认为,当下应当搁置争论,具体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汉字简化不是无边界的,不是越简越好。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知道,现在我们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总表》。可见,汉字简化进行到目前,还要不要再简、该如何简要慎之又慎。在没有充分论证和全民普遍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应以维持现状为主。
二是以更开放的胸怀,拿出实际举措,允许公民因个人爱好或其他原因使用繁体字,并为之提供必要便利。就目前规定而言,大陆所有出版物必须依照《总表》要求使用简化汉字,这没有错。但是,比如港澳台出版物,世界其他华文地区出版物,以及大陆非官方的信息载体等是可以适度开放繁体字使用区域的,不必人人谈“繁”色变。
三是我曾经在多种场合、多次呼吁对包括繁体字在内的丰富的中国文字,一定要有一批专门的人去学习、研究和掌握,这既是让传统文化不失传的外在要求,也是中国文字文化博大精深的内在必然。哪些人必须掌握包括繁体字在内的古代文字和六书的造字方法呢?我看,至少应当包括中文系的学生、教中文的老师、考古、训诂和语言研究者等。从我目前了解到的情况,这些专业的学生和老师,无论是学校还是所在单位,对他们的英语水平有刚性要求,却对他们认、写和释义包括繁体字在内的古代文字没有刚性要求。因此,当下最迫切的问题不是让全体小学生写繁体字,而是让这些专门人员必须会读、会写、会解繁体字,如此,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传承下去。
当然,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决不仅仅是这些方面,还有许多,比如加强对繁体字的研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古代文字,以及立法立规传承包括繁体字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也就是说,与其让全民做一件大家还不那么认识统一的事情,还不如做一些实实在在,既可行又有效的工作。这既是对繁体字科学理性的态度,也是现实文化社会所可能接受的办法。为此,我愿意再一次呼吁:重视代表委员的建议,但要量力、量情、相机而行。(作者是语文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