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燕赵晚报:繁体字有无必要回归课本? 

2015年03月07日08:31  来源:燕赵晚报  手机看新闻

繁体字有无必要回归课本?

话题缘由

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表示,将和张国立委员一同建议,选一定数量的、有丰富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回归中小学课本,以更好地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冯小刚举例说,“親愛”二字最具代表性,“親要相见,愛要有心”,而简体字则“亲不见,爱无心”,削弱了本身的意义,无法体现对汉语言文化的传承。您怎么看?

正方

传承文化学生要谈“親”说“愛”

赞成选择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繁体字回归中小学课本。传统的繁体字在象形、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优势是简体字无法比拟的,学生们通过识读这些汉字,可充分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也就接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但繁体字笔画繁复,回归课本需控制数量,以不过多增加课业负担为宜。小仵的天空1

这一提议具有积极意义。文化需要接续,文明需要传承,而文明和文化的传承手段和重要载体就是文字,适当恢复繁体字,对学生更好的认知中华文化和领略汉字魅力无疑是有所助益的。且适当适度地普及一点繁体字的相关知识,会对加强内地与港澳台人员的交流及文化融合,提供一定的便利。 提恩畅

繁体字回归中小学课本很有必要,但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上书法课,用繁体字进行讲授、摹写,不但使书法的美感突显,还可以将繁体字识读、认知提到一个高的层次。在课本中,有古文的篇章,也可运用繁体字,一来能让学生们认识了解更多的繁体字,二来也更便于了解古诗文的内涵和意义。这个提议有助于挽救繁体字的颓势,须知文化也讲究生态平衡。神仙杰杰

毫不客气地说,汉字简化是文化发展传承中的一大败笔,基本上割裂了汉字发生发展的文化脉络,一定意义上也消弱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因简体字只在大陆使用,甚至妨碍了两岸和全球华人的文化交流与认知。要实现文化复兴,不妨从恢复繁体字入手,让汉字回归纯正的中华血统。 卯日星官957

尊重传统不是开历史倒车

关于恢复繁体字的议论一直都有,冯小刚委员的建议并无多少新意,特别是例举的“亲不见、爱无心”,似乎成了贬损简体字的利器。其实,汉字简化的方向并不错,绝大多数简化字不仅成功而且被社会所接受。文字仅仅是一个符号,想让它承载更多的教化功能并不现实。简化字已经定型,还是少折腾为好。

鹿台一卒

如今除了学生和书法爱好者,没几个人还认真用笔写字,都是按手机或敲电脑,有一种语音录入,说的话直接变成文字,比手写来得又快又准确。很多简单的字都不愿意或没时间写了,有啥必要再让一些繁体字回归课本? 短笛无腔007

反方

尊重传承传统文化不是开时代的倒车,万事万物发展规律都是由繁入简,我们不能逆势而动。简体字是根据繁体字演变而来的,这是文化进步的表现,再走回头路捡起繁体字,岂不是舍本逐末?时代发展的确需要瞻前顾后,汉字文化也是一样,但只要没有割裂,没必要如临大敌,大惊小怪。zi色feng铃

汉字简体字在大陆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几代人,大家已经习惯了,多数人一出生就直接接受简体字,没有必要再改回繁体字了。况且简体字已经立法,不能轻易改动。繁体字是中国历史的结晶,有很多精髓的内涵值得传承,全球还有许多华人在使用,在研究领域和部分交流中延续使用,应该可以。

海粟windy

丹雪说法:

文字是文化的精华,从语言学角度看,繁体字更能直观表征汉字的形声、会意、象形等历史渊源。在文化大融合的今日,恢复繁体字的倡议,不仅为语言本身计,也是对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一种呼吁,值得考虑。至于使用习惯和便利性,应该让位于文化本义。现在中国的台湾、香港和澳门都在使用繁体字,并未因为笔画繁多而影响社会运行效率,反而因为对传统文化的完整延续而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文化基因。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王倩)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