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羊城晚报:广州重现红船码头更应重现红船精神

钟哲平

2015年03月04日16:13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去年广州市两会有政协委员提议打造一艘粤剧红船,投入珠江夜游,吸引游客和观众。去年7月,造船计划被列入《广州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总体工作方案》的十大重点项目。广州市规委会近日公布,粤剧红船将在今年下水,还将打造专门的红船码头。从提议到落实选址,统筹一年,广州效率值得点赞!

红船码头选址定于国际金融城二期内原南方面粉厂码头。红船码头设施包括表演展示、排练制作、游客服务、办公生活,将打造成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工业文化遗产结合的广州文化新品牌。不用多久,古色古香的红船将穿行于华灯璀璨的珠江,老广可在船上听粤曲、看风景、品美食。

红船令人期待,选址引起争议。有人认为国际金融城离粤剧原生态太远,没有粤味,没有气氛。也有人认为红船本来就不是娱乐设施,只是戏班的交通工具,在船上又唱戏又喝茶的,有点不伦不类。

其实红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红船只是个符号。红船码头的功能,如果是类似于粤剧博物馆、纪念馆之类的设施,确实是建在老城区更“有FEEL”。但如果红船码头的功能是综合性的旅游景点,则不妨建在开阔、时尚、多元、交通方便的地方,向更多游客展示岭南文化的符号,展现粤剧红红火火的魅力。红船本来就是开来开去的,粤剧悠扬,随珠水流动,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码头。

粤剧红船兴盛于明末清初,当时城镇未有戏院。珠三角水网便利,红船是粤剧戏班出行演出最方便的交通和住宿工具。船身涂上红漆,有人说是因为戏班赴京为慈禧太后贺寿,有人说红船是仿造广东红头商船而造,大部分老艺人认为,红色只是图个吉利,岸上的人远远看见红船靠岸,就知道有戏看了。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演出从四乡渐渐转移到城市,陆路交通发达,城中有戏院、茶楼等固定的演出场地,红船开始减少。三十年代末期,红船纷纷毁于战火。

如今广州重现红船,确是一件既怀旧又新鲜的事情。但除了重现红船的船身,更应重现的,则是红船子弟艰苦从艺,同舟共济的精神。

旧时红船子弟的艰苦生涯,是如今粤剧艺人不易体会的。红船长约20米,宽3米,比一只“花尾渡”还小。船上居住环境很逼仄,睡在“大箱头”,仅有竹篷遮风挡雨。睡在“屙尿位”,一板之隔就能听见“小夜曲”,“夜来香”扑鼻。有《红船竹枝词》写道:“最衰执到大箱头,托衫都无个处愁。蚊薮同埋屙尿位,睇来亦系得人嬲。”红船饭菜亦很粗糙。“腊味时常去买埋,提防乡上菜唔佳。有钱一定求私伙,冇货无肴亦要挨。”

这个艰苦的时代,也是粤剧大师辈出的时代。

如今的演出条件和生活条件好多了,当然没有必要刻意地去追求艰苦。但是不忘艰苦时的追求,在舒适时永葆激情,在艺人地位、创作条件、文艺氛围都向好的环境下,创作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艺术作品,才是重登红船的船票。

这种思路,扩展到城市文化建设也一样,宁缺毋滥,宁慢勿赶,宁要地方特色,不要千城一面。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王倩)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