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的铁路正式通车,这条被称之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过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穿越昆仑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三大山脉,沿着三江源、湿地、错那湖蜿蜒而过,沿途景色壮美绝伦。青藏铁路格拉段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在沿线车站中都设有观光台,提供作或长或短逗留的乘客们观景。可以说,这是一条专门为进藏旅者开辟的梦想轨道,意味着藏地遥不可及的神秘大门更大限度地打开。
从此,坐火车去西藏成了众多旅者钟情的选择,相对于坐飞机抵达拉萨,沿途短暂和模糊的俯瞰,然后从拉萨对周边展开或近或远的游走,坐在火车上穿越青藏大地,从世界的低处沿着变换的地貌、空气等登上世界屋脊,那种感受是不可比拟的,从风景开始的地方,进入风景的深处,无论你走得多远,都可算作领略到风景的始终,尽管西藏的风景无人能够看尽。
一个初秋时节,于广州一所大学里工作的诗人冯娜,利用暑假时间坐火车去了西藏,在藏地进行了大约一个月的游历。随后,她写了一本书叫《一个季节的西藏》,书中,她以诗人的丰富情感、细致洞察和优美文笔,诉说了她所看到的西藏景物。与众多描述西藏的书不同的是,《一个季节的西藏》并不试图充当向导或者先行者,全书看不到没有任何关于出行之类的指引,仅仅是一个自由行走者的看见和遭遇,文字中更多流露着情感和声色的更替,泛动着西藏这一特定地方的时令气息,这一时令并非仅仅是指季候变化在短时间内的鲜明呈现,更是时空的声音、时间的幻像和景物的灵动,所有这些与作者的内心碰撞出强烈的波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不到一个月就仿佛经历了四季更替”。
自然,作者所指的“四季”,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春夏秋冬,而更多指向那里的风景流动、事物起伏和时光恍惚,包括生命的顿悟或者更多。她进入的不是一次旅游,而是一场人生的游历,因此那些途经的事物总能牵引出许多情愫,她着眼最多的是那片天空下的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其次是村庄、人群,还有艺术、传说等,她试图与那些事物心意相连。可以说,她是以心灵行走在西藏大地上的,一路上有着平静、忧伤、迷惘、惊喜,她真实地记录下途中随景物而生的情绪,让人看到那片大地带给她的情感起伏,看到她对那一片笼罩在神秘中的土地的并不人云亦云的自我认知,并由此展开一种别开生面的去西藏和看西藏的方式。
而随着青藏铁路格拉段的通车,马上就出现了一本书叫《坐着火车去西藏》,这本书对沿途景致作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几乎成了坐火车进藏者手头必备的旅行宝典。然而,对于西藏来说,并非风景一直就在那里,也并非每个人看到的都是相同的风景,而应该说,西藏的风景,是随着时间、季节、气候等不断变幻着的,有着美好事物应有的心情和脾气,而对前来看风景的人,也讲究际遇和运气,讲究身份和素养。冯娜的《一个季节的西藏》,以她作为诗人的视角,看到的自然远不止平面中的景象,还有天地氲氤之间的色彩和声音,历史以及想像中的声响。
《一个季节的西藏》的内容,还包括作者藏行途中所写的日记和诗札。作者足迹所及,包括从所周知的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纳木措、珠穆朗玛、雅鲁藏布江、卡若拉冰川,也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地方,如定日县的云中村落、藏北草原的藏獒基地等,有在拉萨城中的小资式的闲逛,有在无人区空荡荡的游走,有在边境线上与旅伴告别时的眺望,也有在某段途行中发现格桑花的喜悦以及对酥油花的刻意寻找……所有这些,不仅出现在作者的文字记述中,有不少也同时出现在诗中,以不同的形式交织着说不尽的感受。
去西藏和看西藏,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一个季节的西藏》只是其中的一种,自然、亲近、文艺而清新。
(《一个季节的西藏》,冯娜/著,译林出版社,2014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