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观点1+1

“废墟涂鸦”被铲,拆迁的悲喜仍在那里

蒋萌

2015年01月26日15:10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废墟涂鸦”被铲,拆迁的悲喜仍在那里

背景 :前几天,上海康定路600弄拆迁基地废墟上的涂鸦突然走红。但上海官方称存在安全问题,一夜之间将其铲除。此事除在网上争论之外,也引起上海“两会”不少代表委员的热议。

新京报发表敬一山的观点:网上的图片显示,现场不乏老人孩子的身影,还有人以涂鸦为背景拍婚纱。待拆的废墟之地,突然涌进太多人,万一有个磕着碰着,的确也是麻烦,铲掉一了百了。涂鸦的昙花一现,可能比世俗的存留,更能展现出不同思维的碰撞。在这个角度,我甚至觉得一夜铲除也是种“行为艺术”,提醒人们扼杀这种美的根源是什么。想想北京的798吧,从最初的萌芽到后来的绽放,就是在几近废弃的工厂,而不是被规划出来的。静安区的那片废墟,注定已经没有时间成长为“上海798”,但城市中有没有一些废弃之地,本来可以从涂鸦起步的?让这些规划者眼里的“废弃之地”,慢慢自己“涂鸦”,自我寻找灵魂吧,别总急着“一夜拆除”。

华商报发表马想斌的观点:街头涂鸦到底是美学性产物,还是一种污损和侵犯?城市居民所能接受且看好的涂鸦,为何在城市的管理者那里,瞬间变成了不能忍受乱七八糟的市容破坏?社会身份角色的差异,为何在涂鸦问题上能够导致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甚至以相互对抗的方式出现在街头?而基于此所延伸的话题,便是生活在一座城市里,如何表达自己对这座城市的态度和见解,以及如何对待另类的城市态度?一座城市,如果连这样的一堵墙都不能提供的话,它的开放性与兼容性是否值得怀疑呢?

小蒋随想:街头涂鸦各地都有,为什么单单这次走红?原因不在于涂鸦,而在于让人感觉五味杂陈的拆迁。由拆迁引发的各种争端与纠结太多太多,拆迁在不同人的眼里也有不同的印象。在行政者与开发商眼中,拆迁与新建意味着卖地财政、地产暴利、形象升级、光鲜政绩;在拆迁暴富者看来,摇身一变成土豪,有钱就可以任性;在拆迁钉子户那里,“被拆迁”蕴含维权与争利的血泪;在人文学者的脑海中,老胡同旧街巷的消失是对城市与故乡的记忆的抹杀……丰富的元素、心理的百态、强烈的对比,给涂鸦者带来了在拆迁废墟上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也使众人有了借他人的涂鸦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机会,进而围观并议论。但是,无论如何,拆迁都在那里。

“广场舞”难掩风烛残年与居家养老之殃

背景 :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服务法规提交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

新京报发表观点:居家养老让老人不用再离开其家庭、家人,离开其熟悉的社交圈和生活圈,这对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联合国老年人原则》就明确指出,“老年人应尽可能在家里居住,且应该得到家庭和社区根据每个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而给予的照顾和保护”。北京是国内较早推行居家养老的地区之一,但仍有许多难题待解。例如,关于社区养老设施配建,这在新建小区不难解决,可是对于许多老旧小区而言,可能比较困难;目前社区医院建设比较薄弱,缺医少药普遍,居家养老一旦铺开,医护资源的支持可能将跟不上;老年餐桌和送餐服务供给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希望经过人大代表的认真审议和社会各界参与讨论,居家养老条例能就这些问题作出妥善的安排。法规为居家养老“撑腰”,这是老人之福。

小蒋随想:不少去过养老院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无论养老院的软硬件如何完善,始终给人一种暮气沉沉、通向死亡的伤感。这也是一些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的原因所在。但对一些失能老人而言,工作忙碌的儿女是指不上的,找个相处融洽、尽心尽力伺候老人的保姆是不容易的,有时候去养老院也是不得已。在养老的问题上,确实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时光的车轮不会因为我们准备不足而停歇。我们已进入老龄社会,但社区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还不多,平价养老院床位不足、服务有待提高也是现实。不要因为一些大爷大妈跳广场舞声音大就厌烦他们,就觉得他们“精力旺盛”。事实上,这些辛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需要更多社会关怀,需要被给予更多“存在感”。身为儿女者,都不愿看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