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观点>>正文

燕赵晚报:“拒收红包协议”怎么有了乌龙效应

马涤明

2015年01月26日09:26  来源:燕赵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拒收红包协议”怎么有了乌龙效应

  “2014年,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工作的通知》,要求5月1日起开始实施,结果,我们医生拿着协议跟患者签字时,红包反而多起来了。”北京市两会上,人大代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说起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1月24日《北京晚报》)

  当初,公众舆论就不看好“拒收红包协议”,说这是形式主义的花拳绣腿。还有论者说,此举纯系掩耳盗铃。细品其中的缘故一点都不复杂:患者送红包,医生收红包,实质上是大环境里的一个分支问题;一纸协议,如何敌得过文化的力量?实践终于证明这种拍脑袋政策的荒谬。当初网友们就“起哄”说,要不要学习这种模式,明天官员们都来签署“不贪污不受贿协议”、“不包二奶不养小三协议”,司机们都签署“不酒驾协议”……这当然是说笑话,但现实中很多“廉政形象工程”,与“不收红包协议”相比,本质上并无区别,比如有的地方搞廉政宣誓,有的地方举行新上任干部“金盆洗手”仪式,等等。究竟有没有用?现实也给出了基本答案。卫计委要求医患签署“不收红包协议”,是真的相信它有用,还是认为签了总比不签强?

  “有些患者见到协议书后说,不好意思,我刚住进来,红包还没准备好,抱歉啊。医生说你不用给,我不收。结果晚上,红包就送过来了。”本来患者没想或“忘记”了送红包,却反而被这个协议给提醒了;医生说“不收”,患者却不敢相信,这是因为,患者更相信潜规则的效力。如果现实中的潜规则并没有废止,对于“不收红包协议”这种官方明规则,人们会有很多不相信的理由。关键问题还在于,医生送红包也好,官员收受贿赂也好,一是从来就不曾允许,二是从来就是暗箱交易,那么再来签协议或宣誓,人们反而宁信潜规则依旧,难道不合情合理?本来就是看不见的交易过程,却要交易双方在人前表演“不交易”,这难道不是掩耳盗铃?

  一纸“不收红包协议”,竟出现这般乌龙效应,有提醒,也有一点讽刺。搞这种好看的“君子协议”,到底是黔驴之技,还是形象工程思维模式比较浓厚,官方应该认真反思。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