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易到用车、Uber打车……去年开始,伴随各类互联网专车软件的不断涌现,关于“专车”是变相黑车的质疑也越来越多。继沈阳、南京等多地叫停“专车”业务后,近日北京也加大了打击力度。这是北京首次公开认定私家车通过打车软件拉活属于非法运营,一旦被核实从事非法运营,提供服务的主体将收到2万元以内的罚单。
自此,对于“专车”的围击战在各大城市纷纷打响,而对于那些没有对“专车”进行定性的城市也是一种影响。“专车”作为一种区别于出租车的业务,比出租车更容易打上,服务周到,坐得舒服,是一些使用过“专车”软件的乘客的共同体验。在高峰时段、客流量较大的闹市区,“专车”服务较好地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而且能够坐着宝马回家也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当然,“专车”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显而易见。最近各地发生多起大学生失联事件,有的涉及命案,这些大学生打黑车,可能是在路边拦车,也可能是通过软件,无论通过什么方式,他们乘坐的车都是没有营业执照的,发生意外就难以追责。更重要的是,由于一些“专车”运营并没有严格按规定购买车辆保险,导致发生事故后对乘客的赔偿并不确定,甚至会因为车辆商业性质的运营而被保险公司拒赔。
客观来说,坐“专车”的风险并不是没有的。当然,并不排除有些专车软件公司从一开始就试图摆脱“黑车”的头衔。快的打车方面就曾表示,一号专车在上海合作的都是正规汽车租赁公司有营运资质的“Y”字牌车,一直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运营。在北京市场,一号专车与正规租赁公司在合同中也规定不得使用私家车挂靠形式营运。但在市场上,使用私家车作为“专车”运营仍是普遍现象。从去年北京查获的47起非法营运的案例来看,全部是社会车辆,执法人员没有看到过和租赁公司签订的合同。
毫无疑问,现有出租车行业会将“专车”视作搅局者。几天前,在沈阳上千名出租车司机集体罢工,主要原因就是打出租车取消燃油附加费和各种软件的“专车”带来的行业竞争压力。与出租车行业相比,“专车”不需要承担高额的“份子钱”,除去油耗、车辆折旧、平台费用等一般营运成本,剩余几乎都是司机的收入,这确实导致两者之间的不公平。但是,手机打车软件推出的“专车”服务作为一种市场自发形成的新事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多元化的交通出行市场需求。尽管存在私车无牌照运营等监管难题和安全隐患,但应肯定其对于刺激市场发挥资源配置效果的作用。近日,在由央广网等多家媒体联合举办的“2014年度十佳APP”评选活动中,滴滴打车登上十佳APP榜单。这也可以看出,市场对于打车软件的态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本届政府也提出要提升执政水平。目前互联网“专车”这种运营模式,跟现有的法律框架可能会有冲突,这也是各地展开围击战的根本原因。但以改革的眼光来看,作为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新生事物,是否应该给予其一定的生长和发展空间,观察其市场影响和效果后,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再采取适宜的管理监督手段?毕竟,我们担心的只是这个行业不按规则野蛮生长,而非遏制多元化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