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检查频被“盯梢”,泄密者在哪里?
背景 :哈尔滨西客站站前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则通知,内容是到该市检查“创建文明城市”的13人暗访组的照片,并附上编号,要求执法队员一旦发现,第一时间向各中队长汇报。
京华时报发表刘雪松的观点:对暗访检查组的盯梢,是这座城市被穿帮出来的、最不文明的一曲闹剧。上有评比,下有作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有所好,下有所呈。哈西执法局走的就是一条分别控制、死缠烂打的路线,它看上去让你检查组步步干净,其实想让你步步落空。一座城市文明的真相,被权力的作假、政绩的虚荣扭曲到这个地步,这样的城市评上了“文明”又怎么样?天底下最亵渎文明的,莫过于假作文明。暗访组被暗防,其实是人们司空见惯了的、以形式主义对付形式主义的一次意外穿帮。一个城市的文明,是做给检查组看的,还是真正为市民而做,百姓心里最清楚。
钱江晚报发表高路的观点:暗访不是勾心斗角的智力游戏,更不是棋盘上的排兵布阵,它是有严肃的政治意义,体现严肃的权力意志的。“哈西执法局”的做法,不仅是想糊弄一下上级,做做表面文章这么简单的事,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抵制检查,挑战监督,它轻佻的姿势,调戏的却是国家的意志。它对国家部门正常履行职责的破坏力非常大,如果每个地方都这么干的话,就可能让国家机体性能发生血栓。没有有效的监督核实机制,再多的创办也办不出一个美好的城市。暗访的目的是发现美与丑,更是发现真,很显然,如果这种方式能得逞,创办就失去了意义。
小蒋随想:虽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但各种评比中的暗访组频频“被盯梢”,还是让人怀疑相关暗访还有何意义。暗访时间与人员构成被早早泄露,更说明检查者中有“内鬼”。对“内鬼”而言,恐怕不会凭空“泄密”,究竟是出于和“打探者”有关系情谊,还是存在包括贿赂在内的其他交易,耐人寻味。至于“迎访者”,苦心打探情报、劳神派人盯梢、大力布景遮羞,为的则是赢得文明或卫生城市的招牌。改善民生有许多地方需要政府投钱,可某些行政者却为“迎检”大搞花架子工程;地方群众被功利的迎检“大扫除”侵扰,某些领导却可能收获个人政绩。上述对比实在令人皱眉,某些评比本身也引发质疑。另一方面,暗访信息被泄露从未引发有关调查,“迎检”做得好的地方领导反而在仕途上“加分”,这算不算“助纣为虐”?
“西点军校学雷锋”子虚乌有与自卑迷失
背景 :新华社退休记者李竹润在新浪微博上发帖称,坊间流传多年的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一事子虚乌有,他自己就是这个假新闻的“二传手”,当年他误将外媒愚人节的“洋葱新闻”当真,他向这些年被误导的读者郑重道歉。
新京报发表阿曼的观点:实际上,早在九十年代,就有媒体指出,经与西点军校教授核实,该校并没“学雷锋”。西点军校自己也多次澄清。但谣言越传越邪乎:从一开始的“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到“西点军校校园内有雷锋塑像”,甚至到“学校把雷锋名言印在学习手册上”。奥尔波特在《谣言心理学》一书中曾经提到,人们按照自己的情感动机或过往的经验在转播和转述事件中不断简化周边信息、强化核心细节,从而使谣言更加合理。很多人需要“西点军校学雷锋”来证明自己追求的东西是被国外权威机构认可的,需要借旁人的称赞来想象自己的强大,更需要雷锋精神以“出口转内销”的途径,吸引更多人。很多时候,如果不能借旁人的口佐证自己的成功,似乎就算不上真的成功。之前在太空中可以看见万里长城的说法,也曾让很多大为振奋,结果证明也是谣言。李竹润感叹这则假新闻是其今生犯下的最大错误,而澄清和道歉后“算是放下了一块心病。”他的心病已了,其他人呢?
小蒋随想:无论西点军校学不学雷锋,雷锋精神都在那里。但一些人觉得这还不够,希望添油加醋使之更“完美”,却不料画蛇添足,甚至自取其辱。说白了,以“老外说好”来印证我们的人或事真好,映衬出的是自卑心理。有人觉得洋人发话才“权威”,得到“国际认证”才底气足,其实是自我认知与判断的迷失。这种迷失还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比如,电视上总有“外国专家”煞有介事地为某些国内产品做广告。可知情人一语道破——这些洋人不过是演员,一些犹如“克莱登大学”的外国证书纯属忽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导向正确,哪怕虚构与谎言也“无伤大雅”。真相却是,虚假的装饰还会伤及纯良的本质。
![]() |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