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相关的处置预案、演练应该尽可能完备。另一方面,公众也不能只有“凑热闹”的热情,而缺乏判断情势、自我保护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安全需要宏观引导、治理与个体自觉、自救来共同保障。
2015年元旦,相信不少国人从睡梦中醒来时,首先知道的是一个让人心塞的消息——在2014年的最后半小时,在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了踩踏事故,35名(后来上升到36名)同胞在事故中死亡,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
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居然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故,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外滩这么著名的景点、跨年这么特殊的时刻,难道没有多派一些警察吗?没有采取限流措施吗?人越聚越多,相关部门通过摄像头看不到吗?没有应急预案吗?
通过新华社等诸多媒体的报道,一些亲历者还原了事故发生的部分情况。首先可能有一个信息不对称的误会,前两年一直有的跨年“灯光秀”今年取消了,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其中不乏一些专门前来观赏的人,而因为这个取消,相关部门往年额外采取的一些限流及管控措施也没有实施;其次,相关部门对当天外滩的人流量有预估,但实际流量远远超出了预估;最后,密集的人流发生了对冲和混乱。
如果说过去人们庆祝各种节日的方式比较单一,那么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时尚的年轻人愿意走出家门,聚集在城市的某个地标建筑或者场所,共同见证某个重要时刻或重要事件的到来。比如,那个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夜晚,无数北京市民敲锣打鼓走上街头;每逢节日,一些场所周边便会“人气爆棚”;就连大城市个别商场几十个小时不打烊的店庆活动,都能把周边堵得水泄不通……
一些事先安排的、举全城甚至全国之力举办的活动,一般不会出现太多差池,但那些事先并无特意安排、甚至可能完全是公众兴之所至的情况,显然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密集的人流如何疏导、什么时机开始疏导,至关重要。试想,如果在2014年12月31当天,上海市相关部门能够把当晚外滩没有特别庆祝活动的消息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早早告知公众,能够在发现人流过多的第一时间及时采取限流限行措施、加派维持秩序的人力,踩踏的悲剧或许可以避免。
逝者已矣,同胞的生命能否对我们的城市管理敲响警钟——当城市的夜晚灯火辉煌、城市的建筑耸入云端、各种经济指标不断刷新,当这些“硬件”建设成为一些城市傲娇的资本,那些“软件”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否引起了同样的重视?未雨绸缪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对舆情的能力甚至吸取教训的能力,又修炼到什么程度?
他山之石,或许可以攻玉。2001年7月,日本兵库县明石市举行夏季烟火大会,发生踩踏事件,11人死亡。事件过后,日本在追究相关警察、官员责任的基础上,新增了“踩踏警备”和“心理诱导”部队。踩踏警备部队配有高架指挥车,可以居高临下监视人流变化并随时疏导。此外,在任何聚会现场,警方都会设置一个特别通道,以保证有人晕倒受伤后,救护和警备车辆可以及时进出。
可以预见,今后会有更多的城市面临类似的人群聚集、大型集会,不管是常规的节日还是偶发的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平安为大。一方面,相关的处置预案、演练应该尽可能完备。另一方面,公众也不能只有“凑热闹”的热情,而缺乏判断情势、自我保护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共安全需要宏观引导、治理与个体自觉、自救来共同保障。
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因为踩踏事故,因为其他一些火灾、坍塌事故等,数十名同胞的生命戛然而止,我们倍感沉重和痛心。血与泪的教训,城市应该铭记,每个人都应该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