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羊城晚报:社会的人性温度  体现对边缘群体的关爱上

阅尽

2014年12月25日15:10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社会的人性温度 体现对边缘群体的关爱上

  羊城街头一位孤寡老人的遭遇,近日引起媒体关注。八旬高龄的陈伯已在广州流浪露宿了4年,平日靠捡废品谋生。最近,患病急需动手术,志愿者多方筹措到资金,但入了医院,却因陈伯没身份证而无法动手术。最后,经民警、医院和志愿者多方协商,总算解决了难题。出院后的陈伯有个心愿,就是能办一张身份证。

  照理,人人都应有身份证,办身份证本不该成为“心愿”,而是公民应享有的权利。但陈伯的这个梦却恐怕一时难圆。因为,陈伯年事已高,无儿无女,甚至没有一位直系亲属,而且连自己的户籍地也说不清。这不仅令志愿者爱莫能助,连民政、公安等部门也深感棘手。

  现代社会,身份证之重要毋须多言。平日里它闲置着似无关紧要,但每逢人生的关口节点——诸如求学、就业、结婚、生子等,它便成为有效的“通行证”。可以说,只要人生在世,身份证便须臾不可或缺。人若无身份证,也就如同成了社会“弃儿”,既不能正常求职,更谈不上享有社保、医保等公民福祉。

  但现实中,就有些群体是没有身份证的“黑人”,他们因为各种奇特的人生经历——失去或从未获得过“身份证明”,其身份既不能自证也不能“被证明”。这个群体按人口比例计算很小,但基于我们人口大国的庞大基数,绝对数值恐怕也不会小。看看近年媒体的报道,像陈伯这样没有身份证的人,绝非孤例。据悉,志愿者曾调查广州500多露宿街头的流浪者,其中约九成人没有身份证。

  循惯例,作为一名公民只要回到户籍地,并按相关的手续,便可办理身份证。但时下流浪于城市街头的无身份证群体,却囿于各种特殊的因由,没法满足这些条件。若定要他们“按章办事”,恐怕只会一切照旧。

  类似事情,过去往往靠媒体报道推动,有关部门“特事特办”,但这很难成为常态。因此,应该从制度上考虑设置“身份证明救济”制度,只要符合某些要件,经一定程序审核即可办理,而无需繁烦的公文旅行和在相关部门间“踢皮球”。

  越是边缘群体,越渴盼社会的关爱。而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人性温度,也往往体现在那些易被忽略的角落或边缘群体上。孤寡老人陈伯的“身份证梦”,不仅令人唏嘘,也应唤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分享到:
(责编:袁云儿(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