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媒体爆料北京某4.4平米学区房竟卖出了135万的天价,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如此“豪宅”不是为了居住,仅仅是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入学进门证,达到就近上学的目的。消息一经曝光,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在各地房价环比下降的大环境下,学区房却能逆势上涨,成为“一枝独秀”,甚至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催使炒房演变成为炒“期权”。即便如此,在部分地区仍是一房难求。
据悉,北京市自2014年开始着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通过强弱校深度联盟、小学初中直升、九年一贯制、优质资源带等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并严格落实按照学籍、户籍就近入学的政策,使得择校变得越来越困难。对于部分家庭而言,购买学区房成为了择校的“最后通道”。
虽然从长期来看,教育改革新政有利于打破以往因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引发的少数区域学区房价格虚高的现象,但由于政策改革红利释放需要一个过程,且目前缺乏引导和综合配套机制,在新政发布后,涉及到的新学区房价格应声而涨,特别是在老牌优质学校附近,价格更是贵得离谱,售价135万元、4.4平方米的“豪宅”就在此列。催使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表现方式,由“送票子”、“递条子”等转化成了“拼房子”。
学区房价格无序上涨,不仅偏离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和路径,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造成极为不利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经济社会的平稳协调发展产生不可影响。鉴于此,应及时研究制定对策,扭转不良态势。一方面,相关部门要综合协调,继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让学区房价格无序上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入学资格条件,在落户年限、对口择校入学机会等方面制定明确的要求,真正实现“就近入学”,堵塞“漏洞”,让“拼爹”、“拼房”没有空子可钻。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