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广州等地采访发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11月10日 新华社)
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出台,各地房价均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房价大势却难掩学区房市场的“一枝独秀”,一些地方的学区房稳坐涨价“火箭”,成为逆势上涨的“房坚强”。高烧不退、一房难求,想必“最贵学区房”断然不会甘心终止于这135万换来的4.4平米。
自2014年严格落实“就近入学”政策以来,“学区房”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专指重点学校附近对口招生区域内的房产。从高价到天价,学区房价何以一路飙升?
一者,家长“教育攀比”日益严重。曾红极一时的《中国式离婚》里有一段著名台词:“进不了好小学,就进不了好中学;进不了好中学,就进不了好大学;进不了好大学,孩子这辈子就完了。”一直以来,家长们存在着“冲刺在起跑线”的中国式焦虑,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进入优质学校接受教育,不少家长争相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随“教育攀比”而来的便是为了抢占学区房而哄抬起的高昂学区房价。
二者,教育资源失衡痼疾难以简单打破。学区房火爆,直接折射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现实。名校因为其教育资源优渥,而受到家长们的热捧,在“就近入学”的催化作用下,“择校”演变成了“择房”。把教育资源和商品住宅挂钩,直接造成名校学区房价格节节攀升。学区房因为与优质教育资源捆绑,不论是租金还是售价始终“高高在上”。正如一位经济学者所言,“如果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学区房就会有市场”。
网友常把学区房吐槽为“世界上最贵的房子”,学区房的“高烧不退”亟需均衡教育资源来降温,必须改变教育机会不公的现状,才能遏制爆炒学区房现象。学区房还能“坚强”多久?我们拭目以待。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