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杨明月:中国歌剧何时能觅知音?

2014年11月06日14:50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杨明月:中国歌剧何时能觅知音?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为武汉赢得了“知音之城”的美誉。11月4日晚,武汉市歌舞剧院、武汉爱乐乐团联手将这段佳话带回了其发源地——大型原创歌剧《高山流水》在琴台大剧院上演,为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11月5日荆楚网)

  《高山流水》中俞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的故事历来为人称道,此次歌剧借用传统历史故事改编,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如伯牙在楚王宫和晋王宫的“受挫”遭遇,楚王和晋王曲解音乐的种种荒谬情景和伯牙对音乐的热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演员包含真情的表演,加之武汉爱乐乐团急促变化的背景音乐,令观众在现场感受到了历史中的伯牙不被理解的痛苦。最后一场中,伯牙为子期的离世悲痛欲绝,知音已去,世上再无人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当帷幕落下,观众散去,高山流水的余韵似还在耳边回响,而这一首《高山流水》似乎也成为了一个隐喻,中国歌剧发展至今,何尝不在期待着知音的出现?但正像伯牙与子期能够相遇一样,演奏者和倾听者两者条件都须具备,才能上演一场知音相识相知的佳话。

  歌剧这一 “舶来品”,它借助音乐、歌唱等艺术形式,展现恢弘博大的主题,有着天然的追求“真实”的表演倾向,与中国传统的戏曲“抽象化”表演有天壤之别。因此,歌剧的中国化之旅也变得异常艰难,观众对这一艺术形式也不是很买账。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教育素质的提高,人们对西方歌剧很快接受起来,看歌剧成为一种高大上的消遣,但是普通老百姓对之还是难以企及。而在国外,看歌剧早已是一种平常的日常生活方式了。

  除却群众基础薄弱外,中国歌剧的另一发展瓶颈是没找准自己的定位。中国歌剧发展不可能靠国外的经典剧目来支撑,只有自己推出新内容,才可能在歌剧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而中国目前的原创歌剧还是短板多,没有反响大的精品。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还是没有自信,一说歌剧,动辄《茶花女》、《图兰朵》。此次《高山流水》的改编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何其丰富,从中找寻合适的主题进行加工提炼,在吸收国外歌剧优秀成分的同时,进行融合创新,何愁原创歌剧不出精品呢?

  而在接受者这一方来看,歌剧这一文化消费仍然有点“小贵”,广大老百姓接受不起,更别说在当今娱乐化的消费时代,电影、演唱会等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更何况,面对“舶来品”,中国观众还需适应一段时间。目前,琴台大剧院通过免费发票的方式培育一部分歌剧观众,无疑是双赢举措。中国歌剧寻觅知音的道路,虽然困难,但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何愁前方无知己呢?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