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剧中代表古琴五弦的星宿玉衡再次出场,弦乐队奏出主题旋律,歌剧《高山流水》也落下了帷幕。作为此次中国歌剧节武汉歌舞剧院强力打造的重头戏,歌剧《高山流水》1月4日于琴台大剧院初战告捷。
从1942年我国第一部大歌剧《秋子》公演至今,中国歌剧从未停下其前进的脚步。《白毛女》、《原野》、《江姐》等一批批优秀剧目的出现更是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但歌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如何更好地“中化”,如何更好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仍是中国歌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歌剧《高山流水》的创作,正是传统文化与歌剧结合探索中的重要之作。
歌剧《高山流水》以《列子·汤问》中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蓝本,采用琴曲《高山流水》为音乐素材,借鉴楚辞的文学方式进行构建,新增入“高山”、“流水”、“玉衡”、“楚王”、“晋王”、“倡优”等新角色,不仅将音乐拟人化,其丰富多彩的人物设计也使整部歌剧更加立体而丰满。指的一提的是,作为丑角出现的楚国倡优,其主导动机的运用具有浓郁的荆门民歌色彩。
剧中楚王所喜爱的征伐音乐,在其音乐及歌词的艺术处理上都带有《九歌·国殇》的影子。众所周知,高山流水的故事即发生在楚之腹地的湖北,这些处理手法的运用,正是歌剧《高山流水》尊重史实,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同时,剧中“高山”、“流水”女声二重唱、“星星”童声齐唱等手法虽采于西洋歌剧,但并不拘泥于西洋歌剧之咏叹调,而是穿插运用中国说唱之“念白”手法进行创作,创造出同整部歌剧音乐风格相协调的音乐。
略显遗憾的是,作为琴曲而文明海外的此《高山流水》在彼《高山流水》的乐队编制中却并未加入古琴,其古琴音效都由合成器完成,未免给听者以隔靴搔痒之感。
歌剧作为一门包含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的综合性艺术,虽已在中国进行了近百年的探索,但仍给人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之感。如何将歌剧艺术融入群众生活,是中国歌剧创作的重要问题。若无人欣赏,高山巍巍,流水汤汤,皆如暴殄之天物。
歌剧《高山流水》将选材的目光投向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正是其对与适应人民群众审美习惯的一大尝试,歌剧创作者的不断耕耘,新兴剧目的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歌剧的又一个春天。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