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与诺贝尔仅一婿之遥?

2014年10月18日15:09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与诺贝尔仅一婿之遥?

  朱绩崧

  近期,本年度诺贝尔奖陆陆续续公布出来。安徽蚌埠一中在电子屏上挂出告示:“热烈庆祝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仿佛离诺贝尔奖就一层之隔了。据悉,白兹格的妻子吉娜系该校毕业,读书时就是“学霸”,后来在科研领域也有所成就。面对网友一夜之间讽刺如涌潮,校方回应迅速:我们不是要给自己脸上贴金,而是要借机宣传吉娜这样的优秀校友。

  谚云:“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脸上要贴金也好,痛快嘴皮子也罢,世态常情如此耳。何况诺贝尔奖是举世瞩目的年度殊荣。要说这所中学,校友管理做得如此及时到位,也着实值得表扬。只是前几天刚上电子屏字幕时,如在“女婿”二字上加一对引号,或许幽默意味就突出了,也不会招来这么多口水。

  要说我们这个民族,“诺贝尔情结”由来已久。我们都知道,五千年来,中国人聪明勤奋。今天,我们博士的数量世界第一了,我们论文的数量也世界第一了,凭什么科技奖都是外国公民的专利?还有很多海外著名的老专家、老教授,甚至是诺奖老得主,都鼓励过我们:中国拿物理、化学奖,要不了几年啦!自从莫言拿了文学奖,这种焦虑只会加剧,不会减轻。

  区区愚见是,既有民族复兴的自信,我辈大可不必太纠结,因为诺贝尔设立的几项科学奖,其荣誉与奖金只是手段,终极目的在于鼓励广大研究人员通过科技创新为促进和平、改善生活的人类大事业服务。这项大事业不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要努力的方向吗?如能达成,则得鱼忘筌,诺贝尔奖拿与不拿,能拿多少,是女婿拿还是表弟拿,都已不用介怀。

  然而,我们当下真是冲着“鱼”去的吗?最近一则震动科技界的负面新闻告诉我们,目前的科研发展模式不是没有检讨和改善的空间。就在“诺奖女婿”段子走红的同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教授因侵吞巨额科研经费被批捕的消息在各大媒体广泛报道:手握百亿级课题,开设多家空壳公司捞钱,连农大有关部门都称这位科研超级大户“级别太高,咱管不了”。

  李宁绝非孤例也。科研成果数字化、科研管理行政化,这种做法势必引发大大小小的“吸金”乱象。与李案类似,近日东窗事发的高校教师经费套现案中,已判刑的陈英旭同样是利用国家重大专项总负责人身份地位的便利,将关联公司列为课题外协单位,通过虚假发票、合同套取经费。

  清净学府,何以至此?还不是那种“求筌忘鱼”的心理在作祟吗?收入低,经费补;级别小,项目撑。这一小部分人只知在勾连官商的学术名利场中呼朋引伴,奔走追逐,轻者文字造假,重者违法乱纪,却从不扪心自问“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已彻头彻尾由学术人沦落为生意客,辜负了寒窗的理想,辜负了人民的培养。

  如何改变项目重立轻结、经费重批轻审的局面,在源头上堵住漏洞,固然需要多部门联手来一番大动作,而真正本着发展科学技术、改善国计民生的严肃态度,从根子上端正“科研”“项目”“经费”的意义,改善从业人员基础待遇,更需要政府、科研单位和全社会的协同作战。

  这一点上看来,我们离开诺贝尔奖所企望彰显的崇高人文信念,恐怕还真不止蚌埠一中那“一婿之遥”吧。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