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民晚报:定向捐款

徐轶汝

2014年10月16日15:27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定向捐款

在成都街头男扮女装卖卫生巾救女的四川人王海林,最近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他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一天获捐41万元,4天后过140万元。之后,王海林突然“失联”,一度被疑“携巨款出走”,后现身济南,说是去给女儿做骨髓配型,并表示已注销银行卡,阻止好心人继续捐款。

从业至今,像这样个人直接募款的情况遇到过多次,印象最深的是2005年,一对安徽兄妹来报社求助——家中贫困,哥哥东拼西凑借了4000元,背着身患肺结核的妹妹来沪治病,却因1万元住院押金被挡在医院门口。报道刊发后,捐款者络绎不绝,最终兄妹俩含泪接过了近10万元善款。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爱心汇聚的巨大力量,但也一度惴惴不安,觉得10万元大大超出了治病所需,剩余的钱款会被用在哪里?如果用于治疗以外,是否违背了捐款者的意愿?

正如王海林事件发生后法律界人士所言,这种个人直接募捐是一种赠与关系,受助人拿到钱后如何使用,不受约束也无需公开。作为“中间人”的媒体,同样无权过问。因此,个人直接募捐的做法一直遭受质疑。

好在这对安徽兄妹没有让我失望。妹妹痊愈后来报社看望我,说哥哥拿了一部分捐款去念了厨师学校。学一门手艺,也算是改善生活的一种正当方式,况且兄妹俩受惠于人后懂得感恩,我要是捐款者,应该会感到安慰。

随着慈善事业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个人直接募捐虽然被视为一种“正能量”,但确实不应该成为慈善的常态。定向捐款规范的操作方式,是捐款者委托专业公益慈善组织代为监督善款的使用,一旦发生余额,慈善组织要尊重公众意愿,调整资金的使用,这样才能保证捐款者和受助人双方的利益。

遗憾的是,由于目前我国慈善机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受到质疑,爱心人士才会选择最直接的方式,保证善款能落到受助人口袋里,却没意识到背后的风险。所以,要想让个人直接募捐成为历史,除了加强对公众的引导,更重要的还是培育专业化的慈善机构。

分享到:
(责编:李嫣(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