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政府原本为学生更换10万套桌椅,却未想花1500万元采购的全是“次品”——网友质疑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大手笔”招标购买为何全是问题产品。这桩发生在湖南邵阳县的怪事,引发社会关注。“问题课桌椅”为何还搬进教室?政府招标采购是否规范?大手笔更新学校课桌椅背后究竟有无“猫腻”?(9月9 日新华网)
国家级贫困县拿出1500万资金给中小学更新桌椅,听起来确实是个“民心工程”。然而,公开招标之后,“悄悄”送来的桌椅却“无法正常使用”。这些“次品”桌椅是怎么通过收货验收的?如果不是有人举报,当地政府部门会不会发现其中的问题?政府招标尚且“中招”,企业怎敢如此大胆?疑云背后,到底掩盖着什么样的猫腻?
根据湖南省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所的报告,这6家供应商的产品“均不符合招标文书要求”,存在严重的偷工减料和以次充好的问题。对此,当地回应称,“按照招标合同应当先验收后送货……没有预想到供货方会将不符合招标要求的产品大规模送到学校,造成此次政府采购出现失误。”既然是需要进行验收的,那么这些桌椅是由谁负责验收、又是如何验收的呢?是否只是进行了象征性的抽检?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不是说,供货方如果只是“小规模”送来次品,此次采购就不算“失误”了?
任凭是谁都能看出锈迹斑斑、焊接粗糙的桌椅有质量问题,为什么当地相关部门却视若无睹呢?如此数量庞大的政府采购,怎么这么容易就“中招”了呢?是企业太狡猾吗?还是采购单位“钱多人傻”呢?如果说这次招标中,验收或监管环节有一个发挥了作用,就不至于此,但事实是令人失望的。现在已经到了开学的时候,若非有人举报,此事恐怕会就此了结,要说背后没有猫腻,谁会相信呢?要说背后没有失职,谁会相信呢?
虽然有关部门一再声明此次招标不存在问题,但是,疑问实在太多,“自称清白”难以令人信服。当务之急,需要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介入调查,看看招标过程、验收环节是否存在问题,监管和问责是否缺位,背后是否有利益输送等贪腐问题。如果有,那么必须有人为这些“次品”负责,为被“次品”伤害的民心负责。即便是此次招标没有问题,政府采购尚且遭遇陷阱,那么其他单位或个人,能买来什么“好货”?当地假货、次品嚣张的问题,是否也不该再回避了?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