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董金伶:“小”绰号折射官员作风“大”问题

2014年09月09日10:52    来源:荆楚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董金伶:“小”绰号折射官员作风“大”问题

  近日,媒体盘点了落马官员的绰号,涵盖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为人处世及贪腐特点。譬如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外号“武爷”,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被称为“王坏种”,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被称为“拆迁大佐”,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被称为“六百帝”等等。(9月9日 国际在线)

  “绰号”也叫外号或是诨名,是人们根据某个对象的某些特点,给其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称谓。“绰号”一词在中国可谓由来已久,并非新生事物。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一个有趣的绰号,如《水浒传》中,108名好汉,每人一个。绰号,不仅在书作中赋予了历史名人个性化的特征,在现代也同样向人们展示了极具代表性的一面。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官员的鼎鼎“大名”,更是生动深刻的“诠释”了个别领导干部的作风和形象。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拿最近媒体盘点的落马高官来说,每一个响亮的“绰号”背后都是其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为人处世及贪腐特点的真实写照。从大力推行拆迁的“李拆城”到霸气十足的“武爷”,再到高档楼盘仅交房租“六百”的“六百帝”,无一不是这些高高在上的“爷”们给群众和同事在平时的最为直观的印象。也正是这些“小”绰号,向人们传递了这些官员存在问题的“大”信号。而事实也证明,这些拥有“威武”绰号的“爷”们恰恰都存在着背离理想信念、背离群众的“大”问题。

  诚然,绰号也不尽然都是贬义的。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不少因为敬意和喜爱而为他人起的善意的绰号,从汉代爱民如子的“一钱太守”刘宠到现代的“活菩萨”孔繁森,从宋朝刚正不阿的“铁面包青天”包拯到现代的“女包公”任长霞。这些绰号凝练着最为朴素的民意,也是民众对官员最为真实的评价。

  “小”绰号折射官员作风“大”问题。有的人因为绰号可以名垂青史,有的人却可遗臭万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干部的表现自然逃不过群众雪亮的眼睛。因此,不论是好绰号还是坏绰号,领导干部们都应把它们作为一面镜子,对照自身,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把绰号“警示”劳记在心,不断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做一名“为民做主”的好公仆。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