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环球走笔:“朗姆酒战争”的反思

李 强

2014年09月04日09:4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造访古巴首都哈瓦那,游客不见得想抽雪茄,但很可能想喝一杯莫希托鸡尾酒。海明威生前频频造访的五分钱小酒馆,如今挤满了世界各地的游客,青柠薄荷配合着朗姆酒香,让人欲罢不能。尽管美国政府不允许其公民前往古巴,但每年仍有十余万美国人取道第三国来这里,当年“五分钱”的莫希托,现已涨价百倍。

  发源于古巴的莫希托是世界上最知名的鸡尾酒之一,即便在中国的三线城市也不难找到。而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哈瓦那俱乐部”朗姆酒,更是调制莫希托的最佳之选。这个品牌由古巴政府和法国保乐力加集团共同运营,行销世界100多个国家,但自从1962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签署了制裁法案,“哈瓦那俱乐部”与其他古巴商品一齐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

  倒是有一个“山寨”的“哈瓦那俱乐部”上了美国超市的货架——它来自同样创立于古巴的百加得公司。1959年,百加得公司在古巴革命后迁到波多黎各,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头号私人烈酒商。

  美剧《大西洋帝国》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烈酒商认为自己是贩卖欲望的人。美国人喜爱朗姆酒,统计显示该国消费了全球40%的朗姆酒。百加得给自己的产品打上美国人情有独钟的“哈瓦那俱乐部”标签,显然是个营销的好办法——尽管此酒并不产自古巴。

  在过去的20年间,围绕“哈瓦那俱乐部”商标权,古巴政府、保乐力加集团与百加得公司一直争论不休,官司从美国打到欧盟,再打到世界贸易组织,甚至差点引发美欧贸易战,成为知识产权界的经典案例。

  “哈瓦那俱乐部”的纷争,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商业范畴,成为美古角力的战场。哥伦比亚调查记者赫尔南多·卡尔沃在《百加得,隐藏的战争》一书中披露,美国迈阿密的古巴流亡组织、“猪湾事件”中的雇佣兵,都得到了百加得公司的支持,该公司负责人甚至还曾买下一架轰炸机,意图轰炸古巴的炼油设施。

  凭借在美国政经界的影响力,百加得还游说美国国会,推行被称作“百加得法案”的第211条款,限制外国厂商在美国注册“哈瓦那俱乐部”朗姆酒商标。曾引发轩然大波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其出台也与百加得律师团施加的影响密切相关。

  早在10多年前,世贸组织就裁定“百加得法案”无效,但面对古巴和欧盟的抗议,百加得公司还能我行我素,“山寨”依旧,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一家私人酒企,何以拥有如此强大的游说能力,调动如此众多的政治力量?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已成共识的今天,资本权力的合谋,意识形态的对立,居然可以让国际裁定沦为白纸一张,更值得人反思。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4日 21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