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科技杂谈:铁打的内容 流水的技术

余建斌

2014年09月01日09: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新技术不改变内容本身,但会颠覆内容传播的形式和途径;阅读习惯的改变,也导致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

  ■如何在适应新技术不断更迭的基础上,让内容变得更加专业、更加优质,应该是新老媒体融合的重要议题     

  “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在新闻门户网站都被认为是“传统媒体”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媒体融合的大潮正加速涌动。

  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自呈现出优势——传统媒体在内容上有优势,新兴媒体则拥有移动互联网媒介新技术的利器。双方的融合,或多或少可以看作是“内容+技术”的融合,但可想而知,这种融合比纯粹的“做加法”会丰富和复杂得多。

  如果有人编一本互联网内容生产史,或许会发现,这同样也是一个互联网媒介的技术发展史,它体现的“铁打的内容,流水的技术”,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内容从来都是主角,尤其是好的内容,是抵达用户舌尖的最终美味。互联网曾是一个闪烁着一行行命令行光标的黑色单调世界,程序员和技术专家是主要的“居民”,20年前万维网(web)服务的出现,使得互联网以“网页”形式迅速进入大众生活,人们开始在上面尽情涂鸦,线下媒体开设新闻网站,第一拨新媒体创业者开创新闻门户网站……这个阶段也被认为是web1.0时代,内容主要由网站所有者单方面提供,互动性还不是很强,顶多也只是用户对内容的简单评论。

  之后,互联网的内容生产开始进入大众创造的阶段。除了较早期的博客,之后的社交网站,再到微博、微信的出现,互联网上的内容呈现海量增长。与之前将人类的知识搬迁到网上不同,这一轮的信息爆炸,许多是原创的、实时的,尽管也是碎片化、非专业的。其中众多的用户原创内容,由于也具有“独家”“时效”等新闻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新闻,从而强化了内容所在平台的媒体属性。走得更远的,像百度知道、知乎等知识平台,完全通过聚合用户原创内容生存发展,也拥有较高人气。

  技术永远都在朝前走,在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网络和软件技术推陈出新的基础上,技术和用户需求互为驱动,持续出现了网站、博客、社交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各种新形态产品。于是,微博上的内容要尽可能在140字内吸引人,多媒体动态演示在微信上更方便实现,手机客户端的一条内容,可以无障碍地转发到微信、微博等其他类型的平台或管道。这无疑大大拓展了内容的传播面。

  新技术不改变内容本身,但会颠覆内容传播的形式和途径,对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也会导致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大概有一部分人,在互联网出现以后,已经把书扔在了一边;现在,可能已有更多的人把报纸、收音机、电视机搁置一边,甚至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都已经被冷落。所谓的读图、视频时代,以及对长文章不耐烦而催生的图表式报道,都是技术激发的内容进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容确实也被改变了,尤其是在内容的专业性角度,正在发生细微变化。一开始,互联网内容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仍由专业人员掌控;之后,用户原创内容尽管广受欢迎,但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其碎片化和在准确性、专业性上的缺陷。然而,当自媒体平台等原创内容逐渐由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或专家提供,内容将重回专业轨道,虽然背后的生产团队已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内容制作团队。

  就此而言,如何在适应新技术不断更迭的基础上,让内容变得更加专业、更加优质,应该是新老媒体融合的重要议题。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01日 20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