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军
“杨乐院士,您跟国家反映反映,数学再这样(教)下去就不行了。”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举办的中学教师回大学的活动上,当听到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对于中学数学教育的几点看法后,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20几位中学数学教师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向杨老发出这样的感慨。(8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一门被称作“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以及“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明珠”的学科,数学也已沦落到被“救”的行列,的确让人吃惊不小。
为啥要“救救数学”,老师们说,不是学生“讨厌”数学、“怕”数学,而是在经过“数学滚出高考”的口水之争和中学数学课程的频频改革后,他们的学生“已经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中学数学教育正陷入一场“重技巧轻基础”、“老师难教学生怕学”的困局。
形成这样的困局,老师们分析认为,原因是二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减负需要,砍掉了一些课程,删减了一些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是高考加分导向,让学生们抛弃了数学去学奥数,导致曾经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变成了学好奥数就“走遍天下都不怕”。
应该说,老师们的分析很客观也很理性,举的诸如因式分解的“缺位”、平面几何教学等例子都很有说服力,从老师们委婉的说辞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教育状态就是为考高分,可以不要基础知识;为考高分,可以变异教材;为考高分,可以无视教育前途。
这些都是谁干的呢?有人说,除了教育部门还能有谁?其实,教育部只是在宏观上指导,不可能去亲历亲为地编写教材,因此,应该把目光聚焦在那些专家身上。确实,教改三年换一本教材,这些教材都是出自那些不知道从哪里抽调来的专家之手。更有意思的是,就在这次中学教师回大学活动结束的一个月后,教育部有关官员透露,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正在酝酿,试图把高中生分为四类,学习不同课程,看,专家们早就在忙活了。
天晓得这些专家是怎么忙活的,让笔者关心的是,不管这些专家在怎么忙活,关键问题是他们能不能听到这些一线教师的呼声,听到后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真心希望他们能够听到,并做认真的思考,或者暂停编写工作,真正走到基层一线去好好调研调研,如果还是继续闭门造车,后果,不堪设想。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