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引发热议。(8月26日《新闻晨报》)
观点①
古诗教育应从小开始
上海一年级语文新课本删去的古诗分别为:《画》、《草》、《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悯农两首(其二)》、《夜宿山寺》、《江雪》、《梅花》,都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这些古诗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意蕴悠长,理解也并不困难,此次删除实在可惜。
孔子有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启发情志、了解天地人间万象、交往朋友、怨刺不平为学诗之旨意;其更有“不学诗,无以言”之说。虽然其中的“诗”具体指上古的《诗经》,但也足以说明诗这种文学体裁对于人的教育至关重要。诗是中国传统文体之大宗,学诗可以培养人的气质修养、情感灵性、人文精神。诵读古诗,也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古典文学的开端。况且,文化的底蕴和底气应该从小启蒙培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美感熏陶,这亦是古而有之的传统。很多人会以功利之心评判诗词对于人的意义,而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诗性教育”重在积累和感悟,文化的接受、美感的体悟也是从小“养”成的。
(刘晓彤)
观点②
让语文教育理性回归
对于孩子来说,虽然能将这些古诗词背下来,或许含义也能背出来。但是倒背如流也仅仅是在背诵而已。有几个人能真正在心灵深处理解诗歌的意境?缺少了对意境的理解,也就使古诗文的学习失去了意义。古诗都是文言文,这原本就给理解增加了难度。再加之诗歌是一个高度凝练的表达体裁,很多诗歌还多是隐喻的。这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即使倒背如流也没有多少意义。低年级语文的目的,应该是认识汉字,不应该赋予太多枷锁。等到孩子长大到对于诗歌有理解能力的时候,再让他们去学习领悟古诗会收获更好的效果。
想起《还珠格格》里有点夸张的一幕。一首很好的诗歌,紫薇读出的是诗情画意,而小燕子读出则是“烤鸭的味道”。这是因为小燕子和紫薇的文学涵养不同。同样的,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秀美的古诗他们读出的也只是“烤鸭的味道”。一年级语文课本删除古诗是教育理性的回归,也符合了孩子的心理年龄。
(郭元鹏)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