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线上一老外乘客在座位上晕倒,周围乘客无一相助竟仓皇逃窜,引起前后3节车厢乘客惊慌,蜂拥冲出车门,甚至摔倒……记者昨天从上海地铁方披露的2起典型乘客惊慌案例中发现,乘客对突发情况反应过度,盲目跟风,极易引发次生灾害。地铁方再次呼吁,乘客遇事莫惊慌,冷静判断后合理应对。(8月20日 中新网)
遇到突发情况,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惊慌失措,加之国人长期形成的从众跟风心理,于是不加判断,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如此极易导致意外发生,上海地铁列车车厢内发生的这一幕,已经说明了问题。
老外晕倒在车厢内,地铁方为此发出呼吁,要求乘客遇事莫要惊慌,合理应对,释放出的不仅仅是一种善意,更是作为社会一分子应尽的责任。纵观这起事件的前因后果,虽然没有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亦即我们常说的次生灾害,但产生的隐性后果则是显而易见的。
这让我想起早前媒体报道的一起相关案例,某地公交车行驶途中,有人在车内打开矿泉水瓶,用打火机对着瓶口把玩,引起周围乘客惊慌,纷纷破窗破门而出,险些弄假成真,引发公共灾难性后果。应该说,乘客们的安全意识很强,这一点固然值得肯定,但从另一个侧面显现出不少人存在自私心理,遇事只顾自己逃命,根本没有大局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就矿泉水瓶内疑似装着汽油来说,乘客如果判断有危险,理应第一时间抢夺矿泉水瓶,扔出车窗,即可化险为夷,可是,很多人并非这么想、这么做。
话题再回到上海地铁车厢,老外晕倒车厢,这是多大的事儿,即便你不出手相助,但也绝不止于到了惊慌逃窜的地步。这与老人跌倒街头,路人扶与不扶一个道理。我们在善意提醒乘客遇事莫要惊慌同时,是否还要谴责那些麻木不仁的乘客?老外也是人,危难时刻也需要救助,因此,当发现这名老外晕倒后,只要有一个人出手相助,哪怕是打一个报警电话,有一个人提醒大家不要惊慌,恐怕绝不会是这个结果。如果不是老外命大福大,自行苏醒过来,这起事件的负面效应必然呈现放大之势,引发舆论的谴责与国际友人的不满。从某种程度上说,老外晕倒车厢无人相助事件,极具警示意义,值得国人反思与改进。
稿源:荆楚网
(来源:荆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