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则“甘肃临洮县长劳累过度猝死”的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部分网民对此冷嘲热讽,称“过劳死的都是贪官”。在工作岗位上猝死,对当事人来说是多么大的悲剧,但因为他的官员身份,难得到舆论的同情,反而被猜疑甚至咒骂。
具体到这件事而言,这位县长是否真是“过劳死”,还有待进一步的信息补充。但大多民众并没有兴趣去求证,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在他们的印象中,基层官员贪腐成风、官员总是行为失当,如果出了贪官,就更加强化了他们的这种印象;而如果出了“清官”,他们往往会选择“不相信”,不会动摇自己的既定看法。
不可否认,腐败情况是严重的,在我们的身边总有贪官。而由于大众传媒的日渐发达,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诞生,令“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问题官员的贪腐形象在各种媒体的聚焦之下,迅速传播,由此形成大众传播上的放大效应,已经在民众中造成官员形象不佳的固定印象。与此同时,因为身处社会大转型的时代,人们难以适应或者自身遭遇到的人生挫折,从而迁怒于官员,以此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
同样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各级政府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衣食住行都已经发生巨大改变,这背后有着众多公职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付出。在某些工作领域某些时间节点,官员加班是家常便饭,而且根据法律法规,公职人员加班是没有加班工资的。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央铁腕“治吏”,高压反腐。中央从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开始,截至今年7月,相继印发了关于“强化干部监督”、“引导示范带头”、“提倡厉行节约”、“规范公务接待”和“严禁公款送礼”五个方面的20多项廉政新规定,对官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进行强力约束。与此同时,中央保持高压反腐态势。官场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空前负面的舆论环境下,官员可能常会遭遇“委屈”,但官员没法像怨妇沉湎在委屈感中。同时要确信,民众和舆论并非不通情达理。拿这次而言,如果媒体对“县长过劳死”有更全面充分具有可信细节的报道,民众自会有理性的判断。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舆论有猜疑、不相信也是可以理解的。
孟子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改善官员形象,只能从每一位公职人员的自身点滴做起。官员需要有“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理念,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领域内,努力实现程序上步骤清楚、信息公开、依法依规,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方法上,多通过协商、指导、沟通等非强制性的手段开展工作,从根源上预防和杜绝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作者是江苏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